我之于沂蒙印象,最初源于电影《红日》里那首《谁不说咱家乡好》,曲子婉转悠扬,摄人心魂,久久回荡心海,那以后,沂蒙嵌入心中。后来再读“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知东山即蒙山,蒙山之高俊挺拔,令人神往。
小卜是我在“学习强国”达人赛中神交的好友,数次盛邀之下,来了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下飞机刚见到终于“谋面”的小卜,他便用满口的沂蒙音打开话匣子一路说起了蒙山。“到了!”顺着小卜的指向,蒙山雄耸,秀色如黛,心莫名就激动起来,终于要圆梦了。
小卜的安排是我们一行乘中巴车直奔主峰,观景后步行下山。次日早上,薄雾轻起时,车已行驶弯弯曲曲的山路之上,欣赏苍茫壮阔的大山,心中的舒畅渐渐升腾,一路峰回路转,险象环生,极尽惊险刺激。一边是刀劈斧砍的山岩,一边是幽深无底的山涧,不时引起游人惊呼。那台特制的登山车,还有脸上布满沧桑而又显得憨厚的驾车人却分外平静。
经过崎岖石径的登行,终于气喘吁吁地登上了龟蒙顶,这是蒙山主峰,海拔1156米,据说是因山体酷似神龟伏卧而得名,由距今25.4亿年侵入的花岗闪长岩,通过变质作用渐渐形成。无论从命名之早,还是龟之形神数量,蒙山均是华夏第一龟寿之山。
伫立峰顶,只见风起云涌,人罩雾中,仿若一幅巨型写意水墨画。群山潜在茫茫云海中,不时有几个山头从雾中裸露,若隐若现,如波浪中起伏的小岛。立于峰巅,昂首于天外仙境,不由就浮想联翩,怀古之情油然而生。更有云在身边转,风从足下生之感。
俯瞰沂蒙特色石头组成的绵绵群山,八十年前战火纷飞的场景在眼中浮现,这里的每座山都历经战火洗礼,留下了许多子弟兵英勇的故事和神奇传说,而今,钟灵毓秀和鬼斧神工的大自然又让美景成了人们心中的寄托,生活的点缀。伟人峰、佛掌崖、群龟探海……令人赞叹称奇,如那首唱给沂蒙的歌,“青山绿水多好看,风吹草低见牛羊。高粱红来豆花香,沂蒙果子堆满仓……”
对着“蒙山之巅”几个大字,我放开了歌喉,此情此境,任《沂蒙颂》优美的旋律往云海里去跌宕回旋。随旋律映入眼帘的是群山迤逦,奇峰怪石,森林密布……还有一串金桔色的光芒。
只可惜浓浓云雾中看不见“蒙山仙翁”,这座高218米,200米的寿星,面容慈祥,微笑中带着智慧,洞察世间百态,点化迷途之人,似位拥有有生命与感情的好友。它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山体雕塑石刻,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好客的小卜却笑着说,这是让你留点遗憾下次再来!
也许是运气,也许是安慰我,在山巅看了场演出,大帝挥袖玉皇顶,仙女翩翩起舞,李白、杜甫携手拜见孔子,自然与历史融为一体,置身孔子小鲁处的卧龙松下看戏,便如将自己穿越数千年缀入中古,留下一份难得的欣喜。
步行下山,沿九曲回肠的木长廊下行,被层层叠叠的大树簇拥,苍松翠柏,林木蔽日,傲然挺立的千年古树凸显岁月的沧桑,山风捎来涛声叠荡,深深呼吸,纯净的空气沁入心脾,蒙山又成绝佳的绿色旅游健身地。
顺着千米木栈道,又走进两千米的悬崖石栈道,栈道依悬崖峭壁而建,随山势旋转,险峻奇特,深不见底,趣味无穷,走在栈道俯山涧,心生颤音。岩石时而秀丽柔美,时而险峻雄奇,时而怪石突兀,时而迂回路转。云开雾散,阳光灿烂时,俯瞰山下,沂河绕山,分外妖娆,目不暇接的峻奇刚柔,让人不愿放过任何一处美景。
大自然是本博大精深的线装书,读千遍也不厌倦。而秀峻的山峰,叠嶂的层恋,幽深的森林,则是蒙山千载不变的丽景。白云悠悠飘过绿色山腰,忽而又被风吹成丝丝缕缕的轻纱,又柔又淡,飘飘渺渺,踏雾而来,曼舞而去,妙不可言。
走过险境,迎来新的风景,过蒙山情人谷,一条小河如从天而降,人们称之“玉泉枕流”,汇入不远处的“九龙潭”。据说此潭天然生成,潭水清澈蔚蓝,常年丰溢,顺山体而下,融入山下的沂河。山涧的桥伴着山、树、岩、水,再仰望高耸入云的玻璃栈桥,真乃仙境般的拍照打卡地,无怪乎李太白会在此醉酒,众山神会在此建庙,还有那“不惊渤海桑田变,来看龟蒙漏泽春”的名句。蒙山,有太多写不完说不尽的故事。
山腰乘车返,满目望去,眼中全是果树,一排排一块块,扑簌簌撞你眼中,红果山楂、柴果板栗、还有那诱人的柿子,多为自然而生,任游人采摘。蒙山肥沃的土壤,给更多的植物提供了生长的养分,而那些饱满的果实,又带来一种深深的诱惑。唤醒你登山之后疲惫的身心。风与果的香味糅合一处,飘得很远很远……
风水多情,江山多娇,浮云落日,时光且长。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把蒙山和沂河镀上了一层柔和的金色,云外的远山仍对我们笑着,仿佛要让你读懂那亘古的历史千年的岁月,又仿佛在给你叙述文化名山与孔子、庄周、鬼谷子的足迹和那些美丽的传说。蒙山的每棵树、每条溪、每道景,都变得前所未有的生动与鲜活。
我又唱起了那首歌:绿油油的果树满山岗,望不尽的麦儿浪闪金光……谁不说咱家乡好,得儿依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