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传奇——都江堰□  赵凤平

2024年10月26日 西江日报

  我是一个很喜欢水的人,去成都旅游本想第一时间去看都江堰的,但女儿说要第一时间去三星堆博物馆,因为第二天是周末,人多,那我们就第二天去都江堰了。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岷江是长江上游一条较大的支流,发源于四川北部高山地区,其海拔比成都城高270多米。每当春夏山洪暴发的时候,滚滚岷江水携沙石一路翻卷、咆哮着从灌县进入成都平原,由于河道狭窄,古时常常引发洪灾,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而灌县岷江东岸的玉垒山又阻碍江水东流,造成东旱西涝。因此,成都平原时而“江水初荡潏,蜀人几为鱼”;时而大旱,赤地千里,颗粒无收。

  自古以来,岷江治理都非常困难,治水英雄大禹和鳖灵都没有完成对岷江的治理。据《都江堰志》记载,岷江洪水含沙量高,年输沙量达760万吨,且90%以上在洪水期内。原有的水利工程很容易因泥沙淤积而被埋没废毁。为了解决成都平原地区的洪涝灾害问题,公元前276年至251年间,秦昭王任命李冰为蜀地郡守,李冰父子奉命根治岷江水患。

  李冰对历史上岷江治理的经验进行总结、提炼,最终把治水目标锁定在凿山引水这一艰巨工程上。 “凿开玉垒山,开出宝瓶口,既可以引水利用,又可以避免洪水的侵害”。都江堰玉垒山由砾岩组成,硬度很高,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很难凿开,李冰一方面用火烧水浇的方法使山体爆裂,一方面利用当时最先进的铁制工具,一层层开凿砾岩,经过8年的努力和坚持,玉垒山被凿开出一个“离堆”,引水的“宝瓶口”最终形成。李冰还充分利用大禹治水的“疏导法”,在宝瓶口上游设置分水鱼嘴分流泄洪,构筑飞沙堰分水排沙,最终形成了既有分工又有相互配合的都江堰渠首“三大主体工程”——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它们如同三位一体的智者,巧妙地解决了江水分流、排沙、控流三大难题。

  “鱼嘴”是一道利用地形建造的分水堤,形如鱼头,故得名“鱼嘴”。它巧妙地将岷江一分为二,外江为主流,内江则引水入灌区,实现了四六分水的自然平衡(大部分的水由外江排出,只有小部分流入内江),既保证了灌溉用水,又减少了洪水对成都平原的威胁。在古代,鱼嘴是以竹笼装卵石垒砌,每年都需要人工加固,现代改为了钢筋混凝土结构。

  “飞沙堰”位于鱼嘴下游不远处,是一个长约两百米的堰坝,其作用在于当内江水量过大时,多余的水和携带的泥沙可通过此处溢出,排入外江,既减轻了内江的防洪压力,又有效防止了泥沙淤积,确保了渠道的畅通无阻。

  “宝瓶口”是都江堰最为关键的一环,它位于内江末端,是一段狭窄的人工开凿的进水口,形似瓶颈,故名“宝瓶口”。 “宝瓶口” 是李冰父子带领当地百姓花多年的时间在玉垒山艰难开凿出的一个可使水流通过的山口,这个山口长约80米,宽、高分别约为20、40米。它不仅控制了进入灌区的水量,还起到了“节制闸”的作用,使得水流平稳,便于灌溉。

  都江堰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使成都平原真正实现了“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开启了一个“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东流不尽秦时水,润泽天府两千年”。这条被李冰父子分流改造的秦时水,千百年来,不知吸引了多少人的目光。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提到都江堰,他说:“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今天,一直喜欢水的我,终于看它来了。

  来之前,我以为只是看个水利工程,看那水是怎样翻滚,怎样分流的。但当我们站在宝瓶口前面的观景台上,我觉得是站在了一幅山水画里。这里青山与绿水,相映成趣,缓缓江水从瓶口流进,一路清歌而去,惠泽万民。

  宝瓶口右边有一山丘,称“离堆”, “离堆”本来是玉垒山的一部分,后经李冰父子率众从玉垒山凿开了一道引水口,这个引水口就是宝瓶口,“离堆”因为被凿离了玉垒山,所以叫离堆,今天的离堆已变成一公园,公园上建有伏龙观,这座观是为了纪念李冰父子治理都江堰水利的功绩而修建的,内部供奉着李冰的石像,石像身高约3米、肩宽约1米、重约4.5吨。石像宽额圆脸、敦厚亲切、笑容可掬。站在李冰石像前,敬佩感动之情油然而生。据说李冰除了修造都江堰之外,其实还建造了很多其他的水利工程。比如说在乐山地区开凿滩险,疏通航道;又比如说汶井江、白木江、石亭江、绵远河的灌溉工程,还有一些其他的索桥、盐井之类的基础设施。除了这些之外,李冰还修造了一条五尺道,用以直接连通四川和云南地区。最后,李冰活活累死在治水的工地上的。一个堂堂郡守,最后会活活累死,他为了黎民百姓,究竟付出了多少心血,可想而知。

  为了纪念李冰父子的功绩,在都江堰岷江东岸的玉垒山麓还建有二王庙。二王庙原为望帝祠,因百姓缅怀和敬仰李冰父子更名为崇德庙,宋以后,李冰父子相继被敕封为王,就改称为二王庙。这座古庙依山而建,背有群峰高耸,前有古堰横陈,层层楼阁掩映在古木绿荫里,从山下拾级而上,如登仙阁。

  站在玉垒山顶的玉垒阁上,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旖旎风光尽收眼底。那从崇山峻岭中奔腾而来的岷江,到了这里,江水被分得明明白白,那曾如狼似虎咆哮而来的洪水,早已被李冰父子驯得服服帖帖。面对如绸的江面,如画的风光,真的佩服李冰父子的奇思妙想、魄力和雄心,他们的为民之心,苍天可鉴。眼前这条条流淌千年的江水,一直在向人们诉说着他们的累累功绩。

  两千多年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到今天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它以其“全世界历时最悠久、设计最科学、布局最合理、经济效益最发达、自流灌溉面积最广”的特点享誉中外,被赞为中国水利工程史上的伟大奇迹,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现在的灌区已达40余县市、面积超过一千万亩。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它是与长城比肩而立的伟大工程,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唯一留存、仍在使用,以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为特征的一项伟大“生态工程”。

  都江堰的水,是我看过的最震撼心灵的水,虽然,今天的它,已平静如镜,但它的故事,流转千年,年年岁岁,都那么激荡人心。

西江日报A04A04水利传奇——都江堰□  赵凤平 2024-10-26 2 2024年10月2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