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要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展现新担当,广大党员干部要常怀“念兹在兹”的为民之心,下足苦功、实功写好民生篇章,奋力走好新时代的赶考之路。
以“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躬行之姿,践行“四下基层”。“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一项工作做得怎么样,政策实施的效果如何,是否真正惠及于民,最终的答案在于基层民众的切身体验。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干事创业,必须要知晓民之所想、民之所需,才能更好地实现和维护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践行“四下基层”工作原则,走出办公室,深入到田间地头、街头巷尾,推开“百家门”与群众面对面交流,走进“百家院”与百姓心贴心沟通,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倾听他们的烦恼与诉求,真正了解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掌握第一手资料,做到心中有数。在践行“四下基层”的过程中,要树立“民生之事无小事”的公仆意识,学会从人民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以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了解群众的真实需要,及时解决群众的困难和诉求,以干部“多干事”换取群众“少上门”,提升群众的满意度。
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回应“民之所盼”。往昔,先贤们毕生追求的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他们前赴后继,为天下苍生谋福祉,而今,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党员干部们奋斗的目标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承载着历史的重托和人民的期望。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民”二字的意义,都重逾千钧。广大党员干部要涵养“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的为民情怀,将群众的期盼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迈开步子、扑下身子去倾听群众的声音,了解他们的需求,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把群众的期盼转化为工作实效。要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善于从群众的“牢骚话”中听出“真心话”,从群众的“抱怨声”中发现“急难事”,以敢闯无人区的勇气、敢啃硬骨头的气魄,担起时代重任,回应民之所盼。
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实干之姿,解决“民之所忧”。“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无论是“绿了荒山,白了头发”的杨善洲,还是“在荒岛上建起绿洲”的谷文昌,又或是“坚守大山,点亮希望”的张桂梅,都以不懈的奋斗和执着的追求把群众的忧心事当做自己的心头事,用心用情去解决问题,践行着为民服务的宗旨。广大党员干部要发扬“钉钉子”精神,聚焦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切身利益问题,以“咬定青山不放松”毅力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力求干一件事成一件事,把为人民谋幸福的实事干成、干好。要坚持问题导向,敢于直视问题、勇于解决问题,做到不回避、不推诿、不扯皮。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清楚知道“老百姓在意什么、困惑什么、需要什么”,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实际实效帮群众解决忧心事、烦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