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类乙管”,基层防疫须有周全准备□  特约评论员  莫比林

2022年12月29日 西江日报

  12月26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公告,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自2023年1月8日起,解除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甲类传染病防控措施,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

  当前,随着病毒变异、疫情变化、疫苗接种普及和防控经验积累,我国新冠疫情防控进入到以“调整转段”为特征的新阶段,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工作重心从“防感染”转向“保健康、防重症”。“壹引其纲,万目皆张”。由“甲”调整为“乙”,这种政策措施调整是依法、科学、有序的动态调整,并非完全放开不管,也不意味着防控责任的减少,调整的目的是更精准、科学地防控疫情,把有限的宝贵医疗资源用在“刀刃上”,才能顺利度过流行期,确保平稳转段和经济社会秩序稳定。近段时间以来,由于进入了感染高峰期,基层的新冠感染者激增,并且抗病毒等治疗药物一时间尚未得到补充,农村新冠病毒感染防控工作面临的压力也不断增大,不能有丝毫懈怠。

  在元旦、春节“两节”返乡大潮来临的当下,各地医疗卫生系统面临着巨大压力,而很多地区还没有到达感染高峰。唯有积极采取防治措施,主动担起属地责任,才是有效“压低感染峰值、延迟感染高峰时间”的关键点。一方面,要确保防治医疗物资能转运到基层,加大对基层人力和医疗机构必备药品和抗原检测试剂的提供,将药品配送到最末端最终端,除了县城和乡镇外,村一级卫生院也要确保能根据需要备足药品。同时,要确保重症患者能转上去,及时转移到相应的分级医疗机构实施救治工作,保障群众的生命安全。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好“乡医”这支人才队伍,支持社区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工作,基层的卫生院发热诊部门要“应设尽设”“应开尽开”,切实保障群众就医和防疫用品需求,保证普通患者有药可用,重症患者有病可医,确保防控措施调整转段平稳有序。

  在疫情面前,没有人能够成为局外人,要积极引导每位群众都成为自己的第一责任人。据专家表示,奥密克戎的致病力明显下降,但感染后仍有部分人出现临床症状,包括发热、肌肉关节酸痛、咽喉肿痛等表现,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正常工作。因此,必须加强宣传引导,让群众清楚了解感染后的相关后果,而不是秉持着“早阳早好”的错误心态,主动感染病毒。在农村地区要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普及工作,利用网络、电视、广播等渠道,通过悬挂横幅、张贴标语等多种形式宣传防疫抗疫知识,充分引导广大农村群众加强自我保障,做好健康第一责任人。用千千万万个文明健康小环境,筑牢疫情防控农村大防线,切实保障农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近三年来,通过对新冠肺炎“乙类甲管”的严格管理,我们有效地顶住了多次疫情冲击,“熬”过了病毒最凶险的时刻,有力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如今新冠回归“乙类乙管”,既要有必胜之心,更要有周全之备。只有打好主动战,筑牢免疫屏障,才能赢得农村防疫的最终胜利。

西江日报A02A02“乙类乙管”,基层防疫须有周全准备□  特约评论员  莫比林 2022-12-29 2 2022年12月2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