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护林人在瞭望塔上看护三岳省级自然保护区万亩林海。 西江日报记者 梁小明 摄
西江日报记者 刘浩辉
金秋时节,秋风送爽。记者走进怀集县蓝钟镇古城村,沿着绵亘蜿蜒的山路进入三岳省级自然保护区,一幅青山环绕、绿水悠悠的生态画卷便在眼前徐徐铺开——枝繁叶茂的岳山林场,生性活跃的野生白鹇,各种珍稀野生动植物在这里和谐共生。
三岳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怀集县蓝钟镇境内,保护区北部与清远连山、广西交界,东、南、西与蓝钟镇的古城、太平、双兴为邻,构筑一道辽阔的天然生态屏障。
近半个世纪前,1974年,怀集县委、县政府响应“绿化祖国”的号召,开展“岳山万人造林大会战”。全县1.5万余名热血青年,举着红旗,扛着锄头、铁铲、铁钎,挑着粪箕,迎着秋风,雄赳赳气昂昂地从县各个公社出发,集中到岳山林场安营扎寨,垦荒造林,奋战68天,造林1.5万亩。
1975年9月,怀集县再次组织1.5万名党员干部和青年民兵到岳山沿线开展第二轮造林,连片更新造林2万多亩。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下,数以万计党员干部、青年民兵积极响应党的号召,高质量完成了3.5万亩的造林任务,创造了将贫瘠荒山变成万亩林海的人间奇迹。
此后,蓝钟公社在岳山和温泉办起了肇庆地区第一批国有林业采育场,成为怀集掀起植树造林热潮的最前沿。随后,林场对造林地进行幼林抚育、对马尾松林进行补植补造。至1984年,林场造林绿化阶段结束,于1985年进入经营管理阶段。期间开始对新造林地进行小面积抚育间伐。同时,在部分林地种上茶叶、肉桂,并发展第三产业,兴建林场小水电站,用于林场干部职工生产生活用电。1988年,林场开始有计划进行第一代杉木林采伐,并在采伐的收入中扣除山根和四级分成后,将资金投入再生产。如今,岳山林场的小树苗已长成参天大树,林场覆盖面积5万多亩。
自2000年起,怀集县岳山林场和怀集县温泉林场范围内林地全部被界定为省级生态公益林,并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在两林场林地基础上,成立三岳市级自然保护区,开始履行新的历史使命。2004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升格为三岳省级自然保护区,林场由经营性林场转为公益性林场。2006年,三岳省级自然保护区落实机构、定编、定员和定岗,并作为事业法人开始运作。2012年,怀集县人民政府将岳山、温泉林场委托广东怀集三岳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管理。
栽树不易,护树更难。一代代护林人薪火相传、植绿护绿,让三岳省级自然保护区生生不息。
据介绍,三岳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认真贯彻落实各项管理制度,确保山有人管、树有人护、责有人担。创新保护区管护体系建设,积极申请省级专项资金,建设具备一系列功能的智能管理平台,包括AI智能红外相机模块、勘界立标管理、生态因子监测模块、森林哨位系统、环境因子监测、智能林火远程监测预警和三维实景制图模型模块等,不断提高保护区管理效率和水平,为有效保护和利用各项自然资源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同时,管理处与地方派出所、周边社区签订共管协议,配合森林资源保护执法活动,联防联治,加强护林防火保护宣传。自然保护区自成立以来,未发生大小火警。
管理处还不断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通过对保护区林地实施全面封山育林,禁止在区内进行砍伐、采石、挖矿、狩猎等生产活动,使保护区内的原生植被、野生动物、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得到良好保护,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维持稳定增长,有效保持生物物种多样性和整体性。保护区全境布设了90多台红外相机,对野生动物进行长期网格化监测与数据分析,已发现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白鹇、仙八色鸫、斑灵狸、豹猫,还有野猪、花面狸等三有保护动物。豹猫、黑领噪鹛、野猪等野生动物精彩影像曾在中央电视台《秘境之眼》栏目播出,引起了社会关注。
三岳省级自然保护区不断提升科研宣教能力和社会影响力,被省、市科学技术主管部门和科学技术协会认定为“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以及“肇庆市科普教育基地”,被广东省林业局认定为“广东省自然教育基地”。
值得一提的是,为真实还原荒山变林海的“岳山造林大会战”场景,为绿美广东凝聚砥砺前行的发展动力,怀集致力于打造有深度、有广度、有温度的岳山造林展厅,打造集展览展示、参观学习、交流互动、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红色教育基地。目前,“岳山造林”光荣传统展览厅正在建设中,包括“岳山造林大会战”丰碑、岳山广场、景观水池,共占地1.12公顷。展厅已进入布展阶段,预计今年10月底正式开馆。
绿色,已成为怀集发展最为动人的色彩。在一代代护林人的努力下,三岳省级自然保护区的一片片荒山变成林海。未来,三岳省级自然保护区将在新的历史起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书写更美好的绿色画卷。
本版统筹:西江日报记者 林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