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岳山造林”光荣传统  推进绿美肇庆生态建设

肇庆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样板

2023年10月11日 西江日报

从肇庆北岭山远眺,西江如玉带般穿城而过。 西江日报记者 曹笑 摄

  今年以来,“绿美广东”成为广东省各大媒体平台的高频词、关键词。

  肇庆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的决策部署上来,不折不扣落实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路线图、任务书,加快推动肇庆林业高质量发展,用心用情绘就绿美肇庆实景图,努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美肇庆样板。

  肇庆将十大新愿景变成生动实践,即大力弘扬“岳山造林”光荣传统、全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坚守生态保护红线、提升端州主城区“绿核”能级、因地制宜打造各美其美的绿美县域、探索建设“鼎湖山生态文明示范区”、推动一体化保护治理、大力发展绿色林业、充分发挥森林“碳库”作用,努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更加牢固的西部生态屏障。              西江日报记者 林琳

  绿美全城换新颜

  森林双改大提质

  连续两年进入中国“绿都”综合评价前20名,手握绿色密钥的肇庆今年再度加码——扎实推进绿美肇庆生态建设“六大行动”,坚持科学绿化、分类推进,深入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行动、城乡一体绿美提升行动、绿美保护地提升行动、绿色通道品质提升行动、古树名木保护提升行动、全民爱绿植绿护绿行动。

  肇庆抢抓时机雨季造林,以林分优化提升为切入点,以义务植树活动为契机,以城乡扩绿添彩为抓手,广泛发动社会各界,扎实推进“六大行动”各项任务落实落细。6月,全市已提前超额完成林分优化提升13.78万亩,完成率106%;截至目前,完成森林抚育15.23万亩,完成率100%。

  肇庆还开展送苗下乡,派送黑木相思等苗木46.9万株;沿着西江、绥江、二广高速、广佛肇高速等绿色通道两侧,开展林分优化提升1.4万亩,完成碧道建设22.5公里。

  同时,广宁县、怀集县启动县级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落实森林城镇4个,森林乡村60个。全市3553株古树均按照“一树一档”要求建立图文数据库,实现精细化、信息化管理,并活化利用古树资源,落实古树公园建设8个。

  深入开展污染防治

  坚守生态保护红线

  在肇庆市北岭山上远眺,西江如玉带般穿城而过。碧水悠悠的西江肇庆段是全国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这离不开肇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共赢的不懈努力。

  初秋,在广宁县洲仔镇金场村委会江咀村小组,63岁的村民陈火珍在家中闲坐,不时探头观赏着窗外的“水下森林”。而去年之前,陈火珍的窗户比其他农户都关得紧。“一打开窗,池塘的臭味就钻进来,受不了。”他回忆说。

  省生态环境厅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进驻洲仔镇后,开展了金场河流域水质保护工程项目,让这里发生实质性改善,成为肇庆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典型。据了解,该工程项目通过截污管网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改造、底泥生态清淤、构建“水下森林”等工程建设,进一步提升了流域水环境质量。

  农村污水治理既关系着大江大河水质,也关系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重要的民生保障工程。面对农村面积广、分布散的现状,肇庆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形式强力推进。

  记者从市生态环境局了解到,截至今年8月,全市逾13500条乡村中,污水治理率超66%,实现了较大提升。

  在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方面,肇庆正在制定水污染防治年度攻坚实施方案,督促落实“四源”管控,开展西围涌沿线水环境综合整治调研,全面启动入河排污口排查任务并推动整治工作。今年1-9月,肇庆8个国考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100%,劣Ⅴ类比例为0,11个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源地水质均达到Ⅱ类水质目标。

  “两山”理念促发展

  固碳增汇创典型

  当前,肇庆着力推进“三大效益”稳步提升,以抓好活化利用“一片林”、做大做强“一根竹”和精心包装“一桶油”的“三个一”工程为重点,加快推动国储林、竹子、油茶等产业发展,助力“两山”通道转化,努力实现兴林富民、绿色惠民。

  林中探绿,为国储材,国储林项目已成为肇庆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绿美肇庆生态建设的先行者和主力军。目前,肇庆已完成国家储备林项目立项60万亩,银行融资授信16.2亿元,完成投资约13.5亿元,建设国家储备林约32.53万亩。

  国储林项目融合林分林相改造,提高碳储量,为加大林业碳汇项目开发和储备力度,逐步扩大林业碳汇交易奠定了基础。近年来,肇庆还积极探索林业碳汇开发利用,落实全省首单林业碳汇指数保险、全省首个“农户碳账户”应用试点等,实现绿水青山的有效变现。

  在今年举行的中国广宁竹产业创新发展峰会上,肇庆签署竹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23个竹产业项目,总投资39.2亿元。肇庆正在该县推进“三区一基地”建设,积极引育“以竹代塑”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竹产业集群,力争2025年竹产业产值达到50亿元,努力实现“一竹富民”,持续擦亮“中国竹子之乡”品牌。

  “发展油茶是保障粮油安全、增加国内食用油供给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必然要求。”市林业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肇庆牢牢把握油茶生产这一重要任务,结合国家储备林建设、森林质量精准提升、高压线防护带和防火林带建设、林农林企需求,推动今年油茶生产任务落地落实,6月提前完成省下达我市油茶新造任务2万亩,低产低效林改造及抚育任务1.3万亩。

  明珠焕发新魅力

  科技赋能新发展

  肇庆把生态环境科技创新摆在重要位置,加强绿色低碳重大科技攻关,建设好广东(肇庆)植物园等重大生态科研平台,更好支撑生态保护和修复,提升绿色发展水平。

  今年6月,粤港澳大湾区(鼎湖山)生物多样性大会在肇庆举行。来自生物研究、生态保护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及领导嘉宾,深度挖掘鼎湖山独特的生态价值与优势,共同研讨分享生物多样性保护最新研究成果和经验,为推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出谋献策,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贡献力量。

  肇庆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共同签订《肇庆市人民政府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园地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建设鼎湖山生态文明示范区,打造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性自然保护区;合作共建广东(肇庆)植物园,并推动纳入华南国家植物园总体规划布局;推进鼎湖山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发展;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促进林业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让“北回归线沙漠带上的绿色明珠”更加闪耀。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青皮竹之乡广宁县,科技创新引领生态价值转化,探索林业高质量发展道路的生动实践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海鹏公司在成功研发竹塑板、竹醋液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青皮竹粉在饲料行业的应用;裕丰公司持续开拓竹纤维制品产业,目前竹原纤维年产5000吨生产线已落地;啟航公司“以竹代塑”竹吸管产品2021年成功投产……

  近年来,该县成立广东省青皮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宁竹产业开发研究所,以强化青皮竹关键技术攻关为重点,培育创新型“以竹代塑”企业;与国际竹藤中心合作共建广东广宁竹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为竹资源开发利用和可持续经营奠定基础。

  多彩城区美如画

  光荣传统永继承

  一对八岁的双胞胎正合力挥动比自己还高的铁锹培土,让旁边的大人们连连称赞。在全国第45个植树节,肇庆掀起了全民植绿护绿爱绿的新热潮。

  今年,肇庆创新运用互联网+义务植树项目和“6·30”助力绿美肇庆生态建设慈善基金线上小程序,充分动员社会各界助力绿美生态建设,发动企业120多家,折算捐资630多万元,开展义务植树活动218场次,建设企业林、亲子林、人才林、巾帼林等主题林40片,植树数量上比去年同期大幅增加。肇庆在原有“绿”的基础上,打造出满眼皆绿意、处处皆风景的绿化景观,有效推动城乡绿美一体提升。

  绿色风尚没有止步于春天。在鼎湖区沙浦镇实地参观零碳示范展厅,沉浸式体验沙浦低碳示范区生态风光,绘制绿色低碳主题自然笔记;在端州区的江滨公园一边低碳慢跑,一边将沿途污染物如饮料瓶、塑料袋等全部收入垃圾袋,所到之处都被捡拾得干干净净……如今的肇庆,处处可见人们的低碳足迹。

  肇庆还全面落实林长制,建立市县镇村四级林长体系,全市四级5493名林长都有自己的责任区。同时探索开展镇级综合巡护队伍建设试点,将原来分散在各部门涉及山水林田湖草等方面的生态巡护任务统一承担起来,实现一体化全系统保护和治理。

  大地植绿,心中播绿,全民享绿,正在成为肇庆的时代新风尚;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方式,正在深入肇庆市民群众骨髓;生态环境法规制度逐步健全并得到严格执行,生态文明意识在全社会入心入脑。

  绿美肇庆生态建设赋予绿、美以新的内涵,高标准的生态建设营建了高质量的生态环境,高质量的生态带来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美好生态全民共建共享,美好生活日新月异。当前,随着绿美肇庆生态建设的深入推进,又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样板日渐成形。

西江日报A03A03肇庆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样板 2023-10-11 2 2023年10月1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