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利镇五金生产企业。 西江日报记者 梁小明 摄
经营主体有活力,市场经济就有动力。
作为经济运行的“细胞”,经营主体是经济发展的底气所在、韧性所在,是稳住经济基本盘的关键力量。今年以来,肇庆大力实施“育苗行动”,强力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转股、股上市”经营主体培育计划,有效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动力,为全面落实“百千万工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西江日报深度调研组走访发现,得益于“育苗行动”政策红利释放、要素保障和服务得到强化等,全市经营主体呈现强劲增长,农林牧渔业主体更呈“井喷”态势,但仍面临一些制约发展的挑战。调研组采访相关部门、企业和专家人士,试图探索市场经营主体的“发展密码”。
西江日报深度调研组:记者 陈明红 苏燕君
经济下行压力大、市场持续疲软……经营主体培育壮大工作如何破局?
爬坡过坎,关键是提振信心。今年新春开工首日,全省召开高质量发展大会,吹响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集结号”“冲锋号”。市委、市政府相继召开系列会议,出台全面落实制造业当家“十项行动”年度实施方案,其中包含实施“育苗行动”,将培育经营主体纳入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高位推进。
深入实施“育苗行动”,既是贯彻落实我省关于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践,也是肇庆以实体经济为本、坚持制造业当家,全力推动产业强市的重要举措。“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经营主体,以最大力度、最高诚意、最优服务帮助支持他们!”肇庆召开的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推进大会正式全面吹响培育壮大经营主体的“集结号”“冲锋号”。
为实现经营主体“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培育目标,今年9月,肇庆重磅推出《肇庆市支持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年)》,聚焦“扩总量、提质量、转结构、优生态”四大总目标,促进全市经营主体扩量提质,力促肇庆高质量发展“体魄”更加强健。
纲举目张,执本末从。肇庆市市场监管局作为牵头单位,把推动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作为一项基础性、战略性、牵引性任务来抓,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政策效力和经营主体活力相结合、挖掘存量和培育增量相结合、全周期管理和全领域服务相结合,着力优存量、挖潜量、育增量、扩总量、提质量,全面激发经营主体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有效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
成立市强化实施“育苗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工作方案,建立“项目化实施+专班化运作”机制,搭建市、县、镇、所、村居五级协调工作体系,强化日常监测,深入基层一线调研督战……今年以来,全市构建“链条式”指挥机制,定期组织召开会商会、推进会、分析会、调度会,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作出批示,各地党委政府也把“育苗行动”作为中心工作抓紧抓实,全市迅速形成赛龙夺锦的浓厚氛围。
从原本50多名工人、年产值2471万元的个体户,到拥有100多名员工、年营业额越过4000万元大关的高新技术企业,广东川盈五金科技有限公司只花了3年时间。“幸好当初及时‘个转企’,公司才能抢抓发展机遇,过去三年订单不减反增!”该公司总经理孔维信感慨道。
高要区金利镇川盈五金厂,和金利镇众多五金厂一样,经营五金制品、安防设备及配件、防火门窗及配件等。“那时候我们初具规模,在区市场监管部门的宣传下,得知我们具备了转型升级条件,于是在2019年顺利由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孔维信说,公司转型的阵痛期内,市场监管部门通过优化登记服务、开通绿色通道、推行风险提示服务、落实优惠奖补政策等方式,支持公司转型升级。
“个转企”转型后,政府的扶持力度加大了,企业竞争力也增强了。短短几年,该公司已发展成为一家集研发、生产和销售闭门器等门控五金产品于一体的现代化工厂。2021年,公司获批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22年8月成为规上企业。
“今年‘育苗行动’呈现出三大特点,即经营主体总量创新高、新登记经营主体迅猛增长、新开办经营主体网办率达九成。”市市场监管局相关部门负责人分析。
从总量增长看,前11个月,全市经营主体总量达38.75万户,比2022年底净增8.15万户,净增长率持续排在全省前列。
从行业分布看,随着“百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农村经营主体增长潜力得到有效释放,农林牧渔业主体呈“井喷”增长,前11个月净增1.8万户,占净增经营主体户数22.6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登记在册的经营主体数量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74.42%、34.05%。
从主体类型看,前11个月,全市企业总量达7.21万户,净增长率14.34%,民营企业占全部企业82.69%,企业结构基本保持稳定。其中,新设民营企业同比增长35.8%,新设外资企业同比增长15.69%,民营企业表现亮眼,外商投资企业数量快速增长。全市新增“个转企”数量同比增长140.34%,反映经营者对扩大规模参与市场竞争的发展信心有所增强。
退出市场的数据同样可佐证这观点。据统计,前11个月,全市注吊销经营主体同比下降15.2%。其中注吊销企业同比下降7.27%,注吊销个体工商户同比下降16.61%,新设经营主体速度与注吊销速度差距持续拉大,一定程度显示我市营商环境持续改善,经营主体信心提振,经营韧性进一步增强。
调研组从市工信局获悉,在“小升规”工作中,该局会同各县(市、区)、肇庆高新区坚持上下联动、部门协同,开展工业企业摸查工作,筛选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发展潜力的企业,建立2023年工业企业上规培育库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培育库进行动态调整优化。同时将上规培育企业纳入全市各地服务工业企业名单,加强联系和指导,落实支持政策。截至目前,全市组织开展2023年省“小升规”奖补资金入库申报,下达各县(市、区)奖补资金共2240万元,全市共有33家月度新投产入库企业、4家外地迁入企业和133家通过省统计局审核的年度入库申报企业。
培育壮大经营主体,重点在于“育”。今年以来,肇庆市市场监管局结合“百千万工程”,组织各县(市、区)市场监管局立足当地特色,制定经营主体培育“一县一策”“一镇一招”,科学精准靶向推进“育苗行动”。围绕高要鱼虾、德庆贡柑、广宁竹子等县域经济特色,肇庆探索“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融合发展新模式,培育壮大“名特优新”产业发展,充分挖掘农村经营主体增长潜力。如高要区以种植、养殖业为主要培育对象,派出“育苗”工作小组进村入户挖掘培育,推行营业执照“上门办”“集中办”“网上办”“免费办”模式。广宁县将再生资源企业的材料供应商散户和电商平台的商户引流到当地登记注册。德庆县建立完善经营主体培育台册,分批为潜力经营主体办照。
“个转企”坚持“成熟一个转一个”。市市场监管局负责人介绍,积极主动完善“个转企”培育库,分类引导符合条件的个体工商户转为企业,将符合规模较大、在税务部门登记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等条件的个体工商户列为“个转企”培育对象,分类别、按梯次组织税务、金融、工信等相关部门予以转型前跟踪服务,深度释放“个转企”政策潜在效能。“我们还组织‘育苗行动’专家服务团到高要区、四会市等地就‘个转企’工作进行调研,了解开展情况,并印发办法,对‘个转企’工作成效好的地区予以财政奖补,支持鼓励各地加大‘个转企’工作力度。”该负责人介绍。
为给经营主体创造宽松的市场准入环境,肇庆多维度提出一系列“硬核”措施:制定《肇庆市支持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年)》等政策文件;联合银行推出“秒出账号”功能,新开办企业通过“一网通办”平台可实现“秒出账号”贴心服务;大力推广营业执照上门办、线上办、集中办、免费办“四办”服务;细化落实省培育扶持个体工商户31条措施,大力宣传扶持经营主体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
肇庆还积极探索“家长式”包容审慎监管新机制,在全省率先出台《肇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在全市市场监管系统适用“认罚择轻”裁量的指导意见(试行)》,努力营造鼓励创业、支持创业、服务创业的良好发展环境。2023年以来,全市市场监管系统累计对942宗符合包容审慎情形、社会危害轻微案件依法作出免予处罚或减轻处罚决定,其中累计对符合情形的案件作出“认罚择轻”决定47宗。
“育苗”如火如荼,经营主体“百花齐放”,展现出肇庆经济强大的韧性和活力。但需要正视的是,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严峻,部分企业遇到成本增加、信息不足等困难,经营者普遍存在“避险”心态,加上政府部门联动协调能力不强等,对“育苗行动”推进造成了一定影响。
市工信局介绍,目前相当部分企业偏向保守经营,在市场上以求生存为目标,对扩大投资、转型发展没信心或顾不上,给推进企业上规等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市场监管部门工作人员透露,在实际工作中,工作人员主要通过耐心讲解宣传“个转企”的好处和优惠扶持政策来打动引导他们,帮助个体工商户做大做强。
“经营主体能否增多、能否做大,在于发展政策要持续,企业看得到盈利空间。”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博士、教授陶永勇认为,经济发展有一个积累过程,需要锚定目标持续发力,规划和政策有延续性才有效力,经济发展才能长治久安,获得更大成效。
他表示,长期以来,肇庆尽管在发展培育市场经营主体上下了苦功,但以往存在规划和政策常常受某些因素影响有变动的情况,导致政策难以为继,部分资源变成“沉没成本”,经营主体发展信心不足,也容易错失较多产业资源。同时,近年来肇庆虽在优化营商环境上作出许多努力,但在进一步优化企业发展生态、帮助企业提升盈利空间等方面仍然缺少有力的应用探索与优化,尚未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充足养分。
对此,陶永勇认为,要想持续壮大市场经营主体规模,肇庆应当集聚规划和政策着力点并持续发力,深入研究肇庆乃至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经济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同时深刻认识肇庆产业经济发展规律,制定规划和政策,接力推进、久久为功,集中有限资源持续贯彻实施,以提升资源使用效益。
此外,肇庆还要以长远利益获取为出发点,大力优化产业生态环境,如针对大中小企业不同的生态功能,进行分别监督管理。“大中型企业创税和创新能力较强,应该鼓励扶持其提升科技创新水平。”陶永勇说,小微企业创新能力对较弱,抵御风险能力也不够强,因此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应加强对小微企业产业生态配套和就业能力方面的支持,并在创税上给予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