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肇庆高新区厂房林立。 西江日报记者 刘春林 摄
“育苗”如火如荼,经营主体“百花齐放”,展现出肇庆经济强大的韧性和活力。但需要正视的是,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严峻,部分企业遇到成本增加、信息不足等困难,经营者普遍存在“避险”心态,加上政府部门联动协调能力不强等,对“育苗行动”推进造成了一定影响。
市工信局介绍,目前相当部分企业偏向保守经营,在市场上以求生存为目标,对扩大投资、转型发展没信心或顾不上,给推进企业上规等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市场监管部门工作人员透露,在实际工作中,工作人员主要通过耐心讲解宣传“个转企”的好处和优惠扶持政策来打动引导他们,帮助个体工商户做大做强。
“经营主体能否增多、能否做大,在于发展政策要持续,企业看得到盈利空间。”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博士、教授陶永勇认为,经济发展有一个积累过程,需要锚定目标持续发力,规划和政策有延续性才有效力,经济发展才能长治久安,获得更大成效。
他表示,长期以来,肇庆尽管在发展培育市场经营主体上下了苦功,但以往存在规划和政策常常受某些因素影响有变动的情况,导致政策难以为继,部分资源变成“沉没成本”,经营主体发展信心不足,也容易错失较多产业资源。同时,近年来肇庆虽在优化营商环境上作出许多努力,但在进一步优化企业发展生态、帮助企业提升盈利空间等方面仍然缺少有力的应用探索与优化,尚未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充足养分。
对此,陶永勇认为,要想持续壮大市场经营主体规模,肇庆应当集聚规划和政策着力点并持续发力,深入研究肇庆乃至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经济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同时深刻认识肇庆产业经济发展规律,制定规划和政策,接力推进、久久为功,集中有限资源持续贯彻实施,以提升资源使用效益。
此外,肇庆还要以长远利益获取为出发点,大力优化产业生态环境,如针对大中小企业不同的生态功能,进行分别监督管理。“大中型企业创税和创新能力较强,应该鼓励扶持其提升科技创新水平。”陶永勇说,小微企业创新能力对较弱,抵御风险能力也不够强,因此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应加强对小微企业产业生态配套和就业能力方面的支持,并在创税上给予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