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全社会开放后,四会养老机构热闹起来。图为老年人在四会市养老服务中心就餐。

老年人在四会市江谷镇敬老院工作人员陪伴下散步。
编者按
传统的敬老院,承担着“五保老人”等弱势群体养老的社会责任,但却门可罗雀;而民营养老机构又因为价格高,让工薪阶层望洋兴叹。今年,四会全市公办养老服务机构正式向社会有偿开放,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实现普惠养老,冷冷清清的敬老院一下子热闹非凡。这是肇庆首个“吃螃蟹”的县(市、区),给各地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尝试。文/图 西江日报记者 戴福钿
1
公办养老机构面向社会开放
近日,记者驱车到达四会市城中街道敬老院时,多名老年人正在活动室围坐一堂,闲话家常,阵阵欢声笑语不时传出。这群人中,除了部分为“五保户”等集中供养对象,其余10人均为近期入住的老年人。
今年79岁的钟金莲是四会第一个“吃螃蟹”的老年人。多年前,因中风导致肢体残疾,她一直住在民办养老院,每个月要交4千多元费用。“民办养老院收费相对高,且离我孩子居住地较远,所以我们一直有换养老院的想法。”钟金莲如是说。
得知四会城中街道敬老院接收全社会的老年人,钟金莲立即办理了入住手续,每个月仅需交2千多元。“这家敬老院离我女儿家很近,孩子探望方便多了,而且收费更低、服务更好,我住得也很开心。”
钟金莲之所以能入住公办养老机构,得益于今年11月,四会市公办养老机构向全社会老年人开放政策的实施。“除了四会市医养结合服务中心外,四会有公办养老机构10家,床位502个,未向社会开放前,床位入住率约38%,空置率较高。”四会市民政局养老服务股股长詹海东介绍,另一方面,因民办养老机构收费相对高,每月普遍要3000至5500元,近年来,部分家境不宽裕的老年人,入住公办养老机构的呼声越来越高。
基于此,在保障集中供养老年人需求的前提下,今年,四会开始探索开放公办养老机构床位。以应养尽养、经济实用、非盈利原则有偿开放为宗旨,并实行政府指导价,根据不同的需求和护理标准,以每个月2100至4000元的费用,优先保障经济困难的孤寡、失能、高龄、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老年人的服务需求。
2
一床难求暴露诸多困难
今年11月,《四会市公办养老机构向社会有序有偿开放的指导意见》正式印发。作为全市首个试水全面向老年人开放公办养老机构的县(市、区),该地在探索推行过程中,很快面临一床难求的窘境。
“近一个月,有较多社会老年人提出了入住需求,但我们敬老院人手配备不足,暂时没办法继续接收。”谈及机构向全社会老年人开放后遇到的困难,四会市城中街道敬老院负责人冯红霞透露,该敬老院有床位48个,入住的集中供养老年人8个。由于前期入住人数少,目前工作人员仅4个。
“这段时间,我们陆陆续续接收了10名老年人,其中,绝大部分为半自理及无法自理人员。”入住人数的翻倍,大大加重了护理员的照料压力。冯红霞说,为满足照料需求,该敬老院早在一个月前就已发出招聘信息,计划增加护理员。
“但得知要服侍老人吃喝拉撒等,且每个月的待遇仅有3600至4000多元,大家都不愿意做。一个多月过去了,一个人都没招到。”冯红霞无奈称,薪酬低、工作强度大,令城中街道敬老院面临招不到人的困境。
其他敬老院同样面临着人手短缺、设施跟不上的掣肘。江谷镇敬老院院长梁彩妙透露,由于老年人是有偿入住,且大部分难以自理,他们势必对养老机构的硬件和照料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
“我们敬老院设施设备相对落后,加之护理人手有限,难以满足更高标准的护理需求。”说起敬老院未来发展,梁彩妙期盼之余又忧心忡忡。
3
多方合力提升养老服务质效
为把公办养老机构办成功能设施优化、服务管理优质、满足社会需求的老年人乐园,四会市民政局携手各公办养老机构,在大力满足老入住需求的同时,积极争取资金支持,完善各项配套设施。
记者采访了解到,近段时间,四会各公办养老机构均根据自身实际,对院区进行了微改造。如四会市养老服务中心在休闲场地有限的情况下,将部分天台进行改造,打造成老年人健身运动场所;江谷镇敬老院结合入住老年人多数来自农村现状,依托院子面积大优势,将部分闲置土地开发成菜园子,供老人种植娱乐;城中街道敬老院则计划增设健康卫生室,以为老年人提供日常基本诊疗服务……
詹海东表示,接下来,该局将充分发挥公办养老机构兜底、普惠作用,在加强工作监管和指导的同时,积极争取资金,帮助公办养老机构完善设备设施,改善居住环境,配备充足人手,致力推动这些养老机构全面转型升级,激发发展活力,为老年人提供更友好、更细致、更专业的服务,共同托起他们的幸福夕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