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近年来,肇庆各级人社部门积极建设基层就业服务网点,将常态化就业服务延伸至各镇(街道)、村(社区)以及企业,以让群众及企业在“家门口”享受高效便捷的就业服务。目前,肇庆已建有基层就业服务网点1815个。(3月12日《西江日报》)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千方百计稳定与扩大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就此而言,肇庆建设基层就业服务网点1815个,让群众在“家门口”解决就业难题,是通过优化服务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的重要举措。
稳就业,优化服务是关键。目前,一些地区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在求职过程中,存在获得招聘信息渠道单一、不及时等问题,这一信息“阻塞”不利于解决“求职难”和“招工难”并存的问题。分析来看,就业服务站网点距离太远、太少,享受就业服务不够便捷,就业指导和培训不够个性化等公共就业服务短板,是导致一些就业人群不能及时实现就业的关键性问题。肇庆市全面推进“15分钟就业服务圈”服务站点建设,进一步打通了就业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让求职者在“家门口”就能获取及时、多元的就业服务。
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公共就业服务下沉基层的意见》提出,加快形成上下贯通、业务联通、数据融通的基层就业服务格局,提升就业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笔者认为,要以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为就业服务集成点、线上政务服务平台为数字赋能线、镇街各类综合服务站点为供需合成面,做到点线面结合,以点带线、以线扩面,真正使就业服务触角延伸到“家门口”,将服务队伍沉入社区乡村里,把就业信息及时送到求职者手中。
推动公共就业服务下沉基层,就是要推动公共服务抵达“最后一公里”。要加快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可进一步推广如鼎湖区公共就业服务超市等好经验,统筹利用更多基层平台、社区网点等资源,创新线上线下一体服务形式,在方便群众上出真举措、硬实招,抓早、抓细、抓深就业服务,使其更加方便可及,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
推动公共就业服务下沉基层还要有更多服务“干货”,必须从体制机制发力,既完善政策体系、强化培训服务、注重权益保障,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的“蓄水池”;同时,又要优化结构,培育就业新增长极,比如,发展数字经济、新业态等产业形态,提升岗位承载能力,组织和鼓励重点就业群体参加技能培训,让更多求职者拥有一技之长,提升就业或自主创业能力,让更多人才在各自的领域施展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