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日报记者 林琳 通讯员 邹婉灏
“上个月这还是连片的绿色耕地,怎么现在冒出来一小块灰色的影像?是不是有人在耕地上动工了?”近日,高要区大湾镇的一位镇级田长拿着第三方机构发送过来的卫星影像对比,发出了疑惑,并马上准备带队到现场勘察。
记者了解到,2023年来,大湾镇与第三方专业监测机构合作,采取卫星实时监测、镇府日常巡查、村民监督举报等多种工作方式,构建“天-地-人-网”一体化的土地监测体系,通过多源数据整合分析,对镇内土地利用现状开展实时监测和实地核查。
据悉,卫星影像上耕地呈绿色,如果把耕地变更作其他用途,影像颜色就会发生变化以及系统会自动识别,并由技术人员标定。每个月,第三方机构会把这些卫片送达大湾镇政府,有关负责人则根据这些卫片上的图斑信息到现场进行实地勘察,如果发现违法事实,将马上采取相应措施。
“一体化监测技术体系作为大湾镇耕地保护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工作利器,打开耕地保护工作数字化、制度化、常态化的大门。”大湾镇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耕地保护方面,该镇每月对疑似撂荒、耕地非粮化(进出平衡)、违法用地等图斑情况进行即时预警;生产建设方面,对低效利用、违法占用、破坏污染土地以及重点项目要素保障进行挂图作战;防灾减灾方面,对水土流失、植被损坏、水体变化等生态受损情况即时提出解决方案。
据统计,自2023年10月该体系投入应用以来,大湾镇违法用地案件下降18.12%,开创土地保护特别是耕地保护,以及土地开发利用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科技赋能的背后,是大湾镇积极探索基本农田保护体制机制化的不懈努力。近年来,大湾镇基于“蜘蛛网式”村(社区)管理模式、“白名单+重点人员名册”制度,探索构建党群参与、镇村联动的“田长制”工作机制,守护耕地红线,就要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该镇22089亩耕地被划分为17个“田长制”耕地保护网格,每个网格都安排1名镇级田长和一众党员志愿者、团委志愿者、乡村振兴志愿者等人员负责巡田等工作,将“田长制”工作从“一家管”变为“大家管”,基本农田得到全民呵护。如今,卫星遥感系统带来的科技赋能,更是让违法占用耕地的行为无处遁形。
此外,大湾镇通过落实标语入户、公告进村、管控图纸上墙、标识标牌到田,举办田间宣讲、镇村干部培训、正反面典型案例宣传等方式多维度开展耕地保护宣传,同时还利用新闻媒体、自媒体、短视频等平台进行全方位、多渠道的耕地保护及法制宣传,持续提升群众耕地保护红线意识,引导群众合理利用土地,形成全民参与耕地保护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