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诞民俗传承四百六十多年

2024年03月26日 西江日报

包公出巡。            西江日报记者 吴威豪 摄

鼎湖“包公诞”现场。       通讯员供图

  包公诞,作为肇庆市一项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民俗活动,不仅是对北宋名臣包拯的敬仰和纪念,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

  3月23日,农历二月十四,一年一度的鼎湖“包公诞”民俗节庆活动在广利街道砚洲岛举行。

  砚洲岛是西江流域肇庆段最大的江心岛,其得名来自肇庆民间传说中的包公“掷砚成洲”。每到包公诞这天,砚洲百姓都会举行隆重的传统节庆仪式来纪念包公并延续至今。活动当天,位于砚洲岛上的包公楼张灯结彩,一场热闹的包公巡游将砚洲包公楼的历史、非遗文化等呈现在众多观众面前。

  不少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群众前往砚洲岛包公楼拜祭包公祈福。“我们是来鼎湖旅游的,听说这里有‘包公诞’专程赶过来,就住在岛里。”澳门游客梁先生表示,就在同一天,澳门民间也会举办一系列活动庆祝“包公诞”,这次现场体验鼎湖“包公诞”让他感受到不一样的热闹。

  鼎湖包公诞作为鼎湖区砚洲村民纪念包公诞辰的节日盛事,已有四百六十年历史,成为影响深远的肇庆市市级非遗项目。包公诞主要活动内容包括村民贺诞、宣读祭文、神像开光、上头炷香、包公派福米、公孙策派《弟子规》、包公出巡、神像回座、祭祀表演等。包公诞表达了百姓对包公的崇拜、敬仰及其对公平正义、浩然正气、执法如山的向往。除砚洲附近广利、永安、沙浦的村民前来拜祭外,南海、番禺、顺德等地的香客也前来拜祭,数百年来包公楼上香火不断。

  北宋名臣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不阿而著称,后人敬称其为“包公”。他与肇庆渊源深厚,省级非遗项目包公传说就出自肇庆。庆历元年至三年(1041-1043)包公任职端州,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传说,至今仍广为流传。按照传说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对他清明廉洁、勤政为民的赞扬,如“掷砚化渚洲”“包公井”等传说;二是对他执法公正、断案如神的歌颂,如“包公锁蛟龙”“包公收妖”“包公为蟛蜞申冤”“龙的珠宝”等传说;三是对他不畏权贵、为民请命的称许,如“包公巧破血衣案”“铁树开花”“填拐命”等传说。在肇庆,至今仍有许多与包拯轶事典故和传说有关的遗迹、遗址和纪念物,如包公井、端州州署、广储仓、崧台驿、星岩书院、宝光寺、文昌宫、砚洲岛、黄布沙等。

  其中,流传最广的当数“掷砚化渚洲”的故事。肇庆盛产端砚,包公三年任期满后,被调任回京。当他乘船途经羚羊峡口时,突然一阵狂风恶浪来袭,船只无法前行。包公为官清正,一时有疑,查问原因,才知是随从收了当地人临别所赠的一方端砚。当即,包公便把砚台抛下江中,顿时风平浪静。后来,那方砚台化作沙洲,成为砚洲岛。

  包公一生所传文学作品不多,在端州为官时的诗句《书端州郡斋壁》则是代表作。“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修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燕雀喜,草尽狐兔愁;往牒有遗训,无贻来者羞。”通过这首诗,包公表达出做人要清心直道、作国家栋梁,为官要奋发努力、兴利除害造福百姓,更鞭策自己要无愧于后人,这充分体现了他清正廉明的精神。这对于当今亦有重要意义。

  西江日报讯记者  陈明红

  通讯员  罗惠妍  严钰滢

西江日报A08A08包公诞民俗传承四百六十多年 2024-03-26 2 2024年03月2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