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浩瀚无垠的星河里,流淌着古老东方的神话传说,那是我们的先祖对天地万物的无尽遐想。当AI遇见神话,一段从上古神话到现代科幻的神奇之旅开启。国内首部AI全流程微短剧《中国神话》制作,美术、分镜、视频、配音、配乐全部由AI完成。
在科技与文化交融的新时代,一部颠覆传统、引领潮流的作品诞生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成立6周年之际,于3月22日推出了我国首部AI全流程微短剧《中国神话》,标志着AI技术在影视制作领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开辟了新的道路。
3月22日,央视频AI微短剧启播暨AI频道正式上线,我国首部AI全流程微短剧《中国神话》与受众见面。《中国神话》是一部集美术、分镜、视频、配音、配乐全部由AI完成的微短剧,融合了神话与科幻元素,从剧本创作到角色设计,再到后期制作,AI的参与贯穿了整个制作流程。这一大胆尝试和突破,不仅让观众在欣赏到精彩纷呈的神话故事的同时,也感受到了AI技术在影视制作领域的巨大潜力。
“神话故事里,女娲创造了人类。当灾难来临,女娲又化身彩石,修补天空裂缝。现在,我们面临着臭氧层空洞等环境危机,全球人类共同‘补天’!随着臭氧层空洞被逐渐修补,人类再次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在中国首部AI全流程微短剧《中国神话 》第一集《补天》中,巧妙地以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为蓝本,融入了现代元素和视角,通过现代叙事手法让观众更深入地理解这一神话故事的深层含义和价值,在制作方面,场景设计精美、奇幻,女娲形象的勇敢、智慧和母爱得到充分展现。
该剧由央视频、总台人工智能工作室联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元宇宙文化实验室合作推出,共六集,分别为《补天》《逐日》《奔月》《填海》《治水》《尝百草》,由一个个经典神话故事起笔,借助AI技术拓展人们对神话的常规想象,再通过经典意象和当下人类社会的深度链接,展现民族精神的时代回响。每一集都以一个经典神话故事为起点,借助AI技术拓展人们对神话的常规想象,再通过经典意象和当下人类社会的深度链接,展现民族精神的时代回响。这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创作方式,不仅让观众在欣赏到精彩故事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在剧本创作阶段,AI剧本创作工具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山海经》《封神榜》等经典文献进行了深度学习,提炼出神话故事中的核心元素和情节,构建出一个个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故事框架。这些故事框架随后被人类编剧进一步丰富和细化,形成了最终的剧本。这些剧本不仅保留了神话故事的经典元素,还通过AI的创意加工,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让古老的神话焕发出新的生机。
在角色设计方面,AI通过图像识别和风格迁移技术,参考了中国古代壁画、雕塑等艺术作品,设计出了既具有传统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的角色形象。这些角色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更在情感表达和性格塑造上做到了精准和细腻。观众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与这些神话人物共同经历他们的传奇故事。
后期制作中,AI更是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它模拟出各种复杂的拍摄技巧和后期特效,让《中国神话》在视觉表现上不输于任何一部传统制作的影视作品。同时,AI技术还使得该剧的制作周期大大缩短,提高了制作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微短剧的成功推出,不仅吸引了广大观众的目光,更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它标志着AI在文化艺术创作领域的潜力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和展现,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开辟了新的道路。
近期,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密集推出多部生成式AI作品,包括中国首部文生视频AI系列动画片《千秋诗颂》、首部AI全流程赋能译制的英文版中国龙主题系列微纪录片《来龙去脉》等,并制订出台了国内首部媒体人工智能使用规范化标准。依托海量的高品质视音频数据和专业化的媒体创作能力,总台正努力打造具有中华特色、国际领先、实用性强的文生视频大模型,以科技创新引领我国视听产业的迭代升级,以新质生产力和新质传播力打开文艺创作、文化传承的全新天地。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