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看剧本《挖穷根》,恰好是看完获得“全国农民最喜爱的一百本书”的《我不是村官》的时候。透过肇庆籍作家三生三笑(聂怡颖)的这本网络小说,我知道反映乡村振兴这个宏大的主题,可以涉及农业农村管理的方方面面,比如经济、法治、文化、教育各个层面。而《挖穷根》则瞄准了桃花村在产业振兴方面遇到的“硬骨头”,以小见大,以鲜活的故事反映党员群众永远跟党走、担当新使命、阔步新征程的群像。也有一点担忧:把全村“穷之所钟”的“穷根”落到老村长一时的贪念上,听众会不会觉得这样的剧情有点简单了?
听了由中共肇庆市委宣传部、肇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肇庆市戏剧家协会出品,剧协会员李三元编剧的五集广播剧《挖穷根》,在导语中明确了“桃花村里的人们,思想、想法、机会都是有的”,振兴办主任蔡小花的任务就是要找出阻碍桃花村进一步发展的“无形的屏障”。这样一来,故事的切口就收得很小了,管中窥豹,故事的核心就更明确了,线索也更清晰了。作为广播剧,更加贴近了听众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笔者认为,广播剧《挖穷根》有三个方面值得肯定。
一、作品的社会价值:塑造了乡村振兴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早在世纪之初,新文化运动倡导者陈独秀就直言戏剧的重要社会作用:“戏园者,实普天下人之大学堂也;优伶者,实普天下之大教师也。”鲁迅谈到他创作小说的动机时,也强调是要“挖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挖穷根》的剧情,选取了乡村振兴进程中,共同致富与贪念私欲之间的矛盾冲突,以老村长蔡二牛这个利欲熏心,一时丧失了党性修养和政治底线的反面典型,揭示了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政策的有利环境中,真正的穷根,不在客观环境,也不在于民心不思进取,而在于乡村的领头人丧失了一颗公心。就是这样一种私心,往往就是逆潮流而动,阻碍历史前进的“下沉力量”。剧本作者对于现实生活中丑恶现象的鞭挞,就集中在蔡二牛这个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之中。
振兴办主任蔡小花则是乡村振兴这个典型环境中的正面典型,是千千万万真心实意人民服务的基层干部的缩影。她的个性化特征,在于她就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桃花村人,而老村长蔡二牛是抚养她长大的亲叔叔。一方面要报答有养育之恩的拳拳亲情,一方面要挖掉阻碍全村振兴大计的穷根。该剧没有让她进行简单的取舍,而是让她以真情唤醒了叔叔的初心。这个符合人之常情的设计,也凸显了新时代农村基层干部的处事能力和人文关怀。
剧中其他人物,台词不多,也个性鲜明各具典型。
俄罗斯诗人普希金说过:戏剧艺术的本质正在于不同真的一样。他所指的应该就是戏剧在高于生活的基础上,还有适当的夸张和放大,使典型更加典型。透过这些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广播剧以听觉为接受方式,听众可以直接清晰地接收到剧作者的爱憎倾向而做出自己的是非判断,甚至进行共情对照,进而接受戏剧的“学堂”和演员的“教师”的熏染。“以故口不读信史,而是非了然于心;目未睹传记,而贤奸判然自别。”(清末民初陈佩忍《论戏剧的益处》)
二、讲好岭南故事:人之真伪以言辩之。
广播剧是“语言和想象的艺术”,对白语言占据了其内容的半壁江山。大家都知道苏轼那个“铁板铜琶”的典故,说明汉语是富于感性和形象性的语言,毕竟“大江东去浪淘尽”与“杨柳岸晓风残月”带给人的感受和想象是很不一样的。而听完广播剧《挖穷根》,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这是一个属于岭南的故事。
蔡二牛的贪念私欲,都不是明目张胆的,而是打着乡村振兴的旗号,钻一些政策的空子,捞一点“好处”;在面对村民的不信任和小花的怀疑时,也是会心虚而闪烁其词的;喝了几杯唱起《一壶老酒》时,“喝一壶老酒让我回回头,回头啊望见妈妈的泪在流。每一次我离家走,妈妈你送儿出门口……”对于母亲的怀念,又让人相信其良知未泯,有浪子回头的可能。最终大家会得出一个结论:他不是大奸大恶地“坏”了,而是初心蒙尘地“歪”了。创作者达到了鞭挞不正之风的目的,也没有落入概念化标签化的俗套。
蔡小花下决心“挖穷根”,在接触村里村外各色人等进行调查研究的时候,面对刘英姐的欲言又止,刘守仁的吞吞吐吐,朱凤娴的因怨生恨,各种转场时的人物交锋,通过声音的塑造,我们可以听出蔡小花的精干利落,刘英姐的从容大气,陈守仁的开朗踏实,蔡二牛的中年油腻不自律……我们在知其言而识其人的同时,又能感受到典型的岭南人风格:所有的矛盾与冲突,双方都不露锋芒,不猛不辣,有慧言而无利嘴,不伤和气,点到即止,是岭南人的宽容体谅与人为善。
故事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无需借助布景和多余的描述,就这样通过人物的对白呈现出来,从这“半壁江山”来看,用广播剧讲好乡村振兴的岭南故事,《挖穷根》是成功的。
三、传递时代之声:万众一心同往新征程。
外嫁女回村相聚,这是一个随着乡村振兴的时代潮流兴起的乡村文化现象。故事就在这个富有时代气息的场景中开始。随着剧情的发展,一次次转场带领听众走进了桃花村,外嫁女联欢的广场酒堂、陈守仁的养鸡场、凤凰岭的绿水青山和蔡二牛家的农家小院,一个个画面历历在目;刘英姐的养殖公司也生机勃勃红红火火。好一幅整装待发的乡村振兴时代长卷!
青年农村基层干部蔡小花有火一般的热情又能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有一颗感恩之心又在是非面前坚持原则,全心全意带领村民振兴乡村;纵横商海有心回村投资助力桃花村的刘英姐,爽朗而又有商人的谨慎,一旦扫除障碍,落实项目也雷厉风行;养鸡专业户刘守仁是乡村产业发展代表,踏实勤恳,实在而又有年轻人的干劲,机会一来就牢牢把握大展拳脚;骆文韬作为桃花村女婿,刘英姐养殖公司的拓展部经理,兢兢业业也为落实项目默默努力;蔡二牛是外嫁女回村的组织者,面对各项乡村振兴政策和村长的权限,由心存侥幸的狡黠到被真情打动而主动自首;蔡福鼎从慑于村长的权威成为帮凶到慑于法制的威力而成为举报者;朱凤娴作为乡村弱势群体对蔡二牛先是服从依附,转而由怨生恨,可悲可怜之余,也得到了振兴办的帮扶看到希望。
也就是说,在桃花村的每一个人身上,都能感受到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计划的时代感召。大家都在桃花村这个浪漫热土上,踏上了万众一心同行同往,共同创造和美富裕明天的乡村振兴新征程。如果说对白语言是《挖穷根》内容的“半壁江山”,那更加浓墨重彩的另外半壁江山,应该就是它的时代气息和昂扬主题了。
有人说,戏剧具备了把持天下人心风俗的功能。时代发展到了今天,电子产品层出不穷,生活节奏加快,文学艺术也融合了各种新的载体。民间私家车拥有量激增,开车出门,听一下电台广播,成为好多人有意无意的一个习惯。乡村广播也是一个很好的宣传阵地。广播剧剧情线索明晰,语言通俗,表述细致,内容爱憎分明,人物形象鲜活,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风俗教化,依据“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循序渐进,而优秀的小说戏剧乃至当今影视广播作品,因“其入人之心、行世之远,几几出于经史之上”的独特魅力,实在是值得文艺工作者为之努力的创作目标。广播剧《挖穷根》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示范。
唐文明(肇庆市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