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要区大湾镇古西村舒适的人居环境。受访单位供图
西江日报记者 夏紫怡 特约记者 刘潜
近年来,高要区大湾镇古西村创新乡村治理模式,建立网格化村(社区)管理体系,实行“白名单+重点人员名册”制度,全面推行“村级工作清单制”,并建立健全党群联络议事机制,协调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30多宗,完成辖区村道改造、排洪设施升级、雨污分流、修建路灯、重建桥梁等民生实事50多件。
据了解,古西村根据大湾镇探索总结形成的网络化村(社区)管理、“白名单+重点人员名册”制度等行之有效的基层治理工作方法,全面摸查村常住人口,收集年龄、学历、职业、政治面貌、家庭关系、年收入、信访记录、犯罪记录等信息并建立档案,形成基层治理“一本账”,为疫情防控、防返贫监测、维护社会面稳定等基层工作提供主要参考。
“除此之外,我们还创新建立了‘重点人员名册’,将‘白名单’按乡贤、企业家、公职人员、农技专家、退役军人、犯罪记录人员、信访人员、志愿者、党员等分类,形成多份‘重点人员名册’,在处置工作时有针对性地调出相关名册查阅参考,有效提高基层治理工作效率。”古西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翟宝锋介绍,目前全村划分11个网格,推动社情民意在网格中掌握,矛盾纠纷在网格中化解,便民服务在网格中开展。
过去,古西村委会下辖的古南村每逢雨季,最令村民苦恼的便是水浸问题。因为历史原因,该村排涝设施较为落后,又处于地势低洼区域,导致雨季来临时,田中的水稻、菜园里的蔬果,甚至村民家中的电器等皆被淹没浸泡。
古西村村干部陈拓州回忆,印象深刻的是2021年雨季,村里低洼地带水浸将近30公分。“通过网格化村(社区)管理模式,村委会接收到村民的反馈意见,经过村民代表大会后,动工建设泵站,增加排涝灌溉设施。”他说,目前,泵站建设已经完工,在减轻水浸、提升排涝能力上起到关键作用,惠及1450多名村民。
不仅如此,古西村还建立健全党群联络议事机制,开展“组织设榜、党员揭榜”活动,把党群议事会开在村党群服务中心、祠堂酒堂等村民聚脚点,引导党员出谋划策、认领项目、解决问题,走出了一条“家门口”共商共治的乡村治理新路子。
去年10月,为优化古西村周边村民出行问题,结合村委会及党员干部的建议,通过筹集资金,该村动工改造500米的次干道,让村民告别了“雨天一脚泥,晴天一身灰”的窘境,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