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日报记者 严炯明
地理标志是一个地区的“金字招牌”,也是一个地区实现可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动力。目前,肇庆全市地理标志数量达48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产品数量均居全省第一,并实现全市各县(市、区)地理标志全覆盖。
如何对地理标志进行保护培育运用,考验着政府相关部门智慧。日前,我市发布2023年肇庆市地理标志保护培育运用促进典型案例一批,这些典型案例给予其他地理标志保护、培育和促进起到很好参考作用。
加强地理标志产品品牌建设,既能保证农产品质量和特色,又可扩大知名度,提高品牌议价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推动乡村振兴。封开县将培育封开杏花鸡地理标志产品作为服务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开展地理标志品牌培育工作,推动更多企业使用封开杏花鸡地理标志专用标志。
同时,封开县强化品牌营销、拓宽销售渠道,完善工作体系建设,加强地理标志保护等具体工作措施,提升封开杏花鸡品牌价值和市场知名度,擦亮封开杏花鸡地标产品这块金字招牌。截至2023年底,该县年饲养杏花鸡肉鸡3000万只,同比增长50%,综合产值达23.2亿元。
商标品牌在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创新活力。高要活道大米和怀集茶杆竹正是其中典型例子。
近年来,高要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大力开展活道大米产业振兴,多渠道多措施加强活道大米区域品牌建设,相关生产和经营企业已经初步尝得甜头。据统计,目前高要区“活道大米”种植面积达24.78万亩,年产量达10.93万吨,年收入达到3.63亿元,现有规模以上大米加工企业共12间,已形成优质米系列产品28个,其中“新家欢”品牌获得广东省名优产品称号及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家欢丝苗米”获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产品畅销珠三角和港澳地区,进一步提升了活道大米的市场竞争力。
而怀集茶杆竹产业发展也得益于当地市场监管部门的助力,发挥地理标志管理、运用与保护职能,以深挖产品价值、品牌建设为抓手,在深入实施地理标志促进与保护的基础上,促使“怀集茶秆竹”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全面提升。据统计,怀集县现有“怀集茶秆竹”加工企业250多家,年均出口茶秆竹产品7万多吨,占全国同类产品出口量的70%以上,年均出口创汇约3亿元。2023年,怀集茶杆竹产业总值约10.14亿元,带动就业1.5万人。
近年来,肇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通过建设地标驿站,打造地理标志运营高效平台;建设地理标志强县,指导怀集县打造农副产品地理标志系列公共品牌;强化地理标志专项执法和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监管;培育重点地理标志区域品牌,促进地理标志产业融合发展;指导开展地理标志用标企业商标质押融资业务,形成“金融+地标”创新发展模式。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加大力度建设地理标志驿站网络,促进地理标志强镇建设;建立完善地理标志管理体系,形成地理标志工作合力;推动地理标志产业融合发展,更好引领地理标志产业辐射带动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