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条以此为准:无偿传授种植技术  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2024年08月05日 西江日报

  西江日报记者 陈松连 特约记者 刘潜

  头上戴着一顶农村常见的草帽,脸上被太阳晒得黝黑,额上挂着豆大的汗珠,正熟练地驾驶着收割机在金黄的稻田上忙着帮村民收割沉甸甸的水稻,这是8月2日记者在高要区蚬岗镇富佛村的广袤农田上看见杜洪超时的场景。

  杜洪超告诉记者,他今年56岁,蚬岗镇富佛村人。他从20多岁起务农,对这片熟悉的农田有着一股深厚的感情。由于头脑灵活,干活手脚麻利,他从30多年前起,就会驾驶手扶拖拉机帮人犁田,从中小赚了一笔,成为村里先富起来的那批人。

  2014年,富有经济头脑的杜洪超,在村民们的支持下,成立了洪记农业机械合作社,吸收了20多名村民加入合作社成为社员。目前,他的合作社拥有收割机1台、水稻插秧机1台、烘干机1套等农业机械设备,总价值60多万元。

  “每年7月进入农忙时节,我和社员们一直忙得不可开交。”杜洪超擦了一把脸上的汗水,继续说。今年,由于收割季雨水偏多,他和社员忙起来的时候就像在打仗,要抢在天气好时收割水稻。

  “前段时间天气好,前来找我们帮忙收割的村民排着队,我们通宵开工干。”杜洪超说。种了几十年的农田,他感叹现在的农业科学技术十分发达,农业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政府的助农政策也越来越好,农民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我驾驶的这台收割机,一天就能收割50亩水稻。以前,一个生产队100多个壮劳力齐心协力干,一天也只不过能收割十几亩。”杜洪超自豪地说。

  几年前,村民杜景初从部队退伍回村后,就加入了杜洪超的洪记农业机械合作社。在杜洪超的悉心培养下,杜景初成为了一名农机手,农忙时每天可获得400元的收入。像杜景初一样,经过杜洪超的培训,成为农机手的有四五人。他们在农忙季节,每人每月收入上万元。

  除了成立洪记农业机械合作社,杜洪超还是当地的农业种植大户,种有200亩的经济作物。由于肯学习、爱钻研,他的农业基地里种植的豆角、木瓜等经济作物的长势总是比别人好。有村民看见了,就会过来向他取经,他总是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掌握的种植知识无偿传授给村民。

  日常,杜洪超经常受邀参加各种农业技术培训班。前不久,他在当地农业部门的组织下,到茂名高州参加了一个关于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培训班。回来后,他像往常一样,把新学到的种植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社员和村民们。

  与土地打了大半辈子交道,杜洪超非常感谢这片土地带给他的收获。早年,他在肇庆城区全款购买了一套房子。对于未来的规划,他充满信心地说:“现在农业机械化技术那么好,节省了很多人力,我还想多拿一些地,继续种植水稻及经济作物,把日子过得更红火!”

西江日报A06A06四条以此为准:无偿传授种植技术  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2024-08-05 2 2024年08月0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