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包拯任端州知郡事三年,惩奸肃贪,开办水利,一时间政通人和,气象一新,得到朝庭和百姓肯定。1043年3月15日,包拯被擢升为开封府尹。离端赴任之日,端州百姓士绅依依惜别,送行人群从衙署一直排到江边渡口。
令人意外的是,船出羚羊峡,原本风和日丽的天空,却忽然间乌云翻涌,平静的江面上,也突然刮起狂风,暴雨倾盆,江上行船顿时风雨飘摇,行难定向。包拯举头四顾,也惘然不解,只好急令座船快快靠岸,躲避风雨。包拯顶风冒雨登上堤坝,回望江中,只见狂风暴雨中,鱼船樯倾楫摧,而岸边群众的房屋,也是瓦飞墙裂,倾倒无数。看到如此惨况,包拯心如刀割,一时之间却也无计可施。急忙询问身边的王朝马汉,可有何计策止风息雨?王朝马汉二人你看我我看你,错愕之余,苦思良久,忽然展颜而笑,旋又紧皱眉头。包拯见状,急问:“你们有何计策,尽管说来!”王朝马汉互视几眼,支支吾吾:“曾经听本地一些乡绅说过,本地著名特产端砚,品质上乘,不仅研墨发墨好,大冬天也可呵气成墨,更神奇的是,一些上等的砚石,如老坑砚,若然经历特定的际遇,如带上名臣清官的清廉正气,还有辟邪镇妖功效,甚至能止风息雨。”哦,这么神奇?包拯听后,喃喃自语:“名贵端砚,清廉正气?止风息雨?清廉正气我自觉还是有的,可名贵端砚,却又那里寻来?自己随身行李当中,倒是带有一方砚台,还是刚来端州上任之初,在府衙旁边的砚坊随手购来,用来研墨醮笔,批阅公文,可那只是一方十分普通的端砚,绝对算不上什么名贵。三年来,这方端砚成了自己最长情的伙伴,陪自己批处政事,书写公文。这次离开端州,很舍不得,也想着留个念想,便随身带上了。可这样一方普普通通的砚台,能起作用么?”
踟蹰之间,风刮得更猛了,雨也下得更大了。罢了,包拯一跺脚,喊一句:“王朝马汉,拿我包袱来!”接过包袱,包拯从中取出黄绸布包裹着的砚台,口中念念有词:“砚台啊砚台,拜托你早早显灵,保佑我百姓平安!”转头命令王朝马汉:“登船,摇到江心去!”王朝马汉与包拯心意相通,一听便明白了包拯的意图,急急劝阻:“主公,那可是你心爱之物啊!更是你离开端州带着的唯一纪念品!”“别啰嗦了!快,登船,摇到江心去!”包拯面色一凛,大声吩咐。众人无法,赶快解缆登船,把舵掌橹,摇到江心。只见包拯站上船头,迎风挡雨,右手奋力一挥,把那方八寸端砚,连着那块黄绸布,一起扔向江心汹涌的波涛之中。只见那方砚台在波涛中翻了无数跟斗,慢慢没入江水之中,而那块黄色绸布,也随波浪向下游漂去!
神奇的一幕出现了:随着砚台下水,狂风居然慢慢停了,雨也慢慢歇了,甚至天色也慢慢放晴,居然露出了少许阳光!峡口宽阔的两岸,还居然架起了两道七彩霓虹!
更神奇的是:包拯抛掷砚台的地方,以及黄绸布漂到的下游,随后分别隆起了一块沙洲,历经千百年的演化,分别形成了今天的两个江心岛,人们在岛上农耕鱼获,建成了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后人为了纪念包拯掷砚止风息雨这个壮美的义举,也为了感谢包拯创造出两块宝地,遂为这两个江心小岛分别取名为砚洲岛和黄布沙岛。在砚州岛,人们还建造了包公祠,世世代代祭拜这位清廉为民的清官、好官。今人有诗赞曰:
三年郡守未名传,
育干为梁在此焉。
掷砚成洲荫万代,
引泉掘井润千年。
庙堂肃穆留风范,
百姓诚心颂圣贤。
尽道政声人去后,
于今我自仰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