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日报记者 陈洁
2月19日,肇庆市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各界别委员代表座谈会举行,市政协委员们立足高质量发展,围绕肇庆工业、农业、文旅领域发展现状,恳谈痛点难点,积极建言献策。
练“内功”强“融合”
不断筑牢现代化产业体系根基
数字化是先进制造业的重要标志。市政协委员王沁表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企业数字化转型,全市已累计推动超千家规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占全市规上企业近六成,取得明显成绩,但仍有部分企业“不想转”“不敢转”“不会转”。
王沁建议,肇庆要加快5G、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提供稳定、安全的网络环境。加快组建肇庆数据产业集团,培育更多数据要素型企业,支持政务和社会项目共享应用。充分发挥我市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资源优势,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做好数字化转型人才供需和培养规划。积极推动我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大技术服务供给。
金属加工业是肇庆的代表,如何以创新破题,为其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市政协委员廖小明建议推动我市再生铝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发展。
“2024年,全市金属加工企业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超1200亿元,再生金属进口量位于全省前列,产业链较为完整,但也存在发展瓶颈。”廖小明建议,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企业升级壮大,如引进和培养金属回收方面科技型团队与科研人才,推进共性技术平台建设,不断清除产业链上的堵点、痛点、盲点。要鼓励新能源汽车行业优先使用绿色低碳再生铝材料,通过产品设计、生命周期管理、供应链协同等措施,满足国内外市场对低碳贸易的要求,打造制造业绿色低碳供应链“肇庆样板”。
聚焦共性问题
赋能“百千万工程”
“百千万工程”是委员们关注的重点。市政协委员阮晓华建议以科技创新赋能特色农业产业,助力“百千万工程”。
阮晓华建议以关键环节为重点,着重在养殖效率、加工效益和流通范围等领域进行重点创新。在田头创新方面,要进一步发挥农村科技特派员的作用,将农村科技特派员的考核和农业产出、科技成果转化挂钩,形成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创新队伍的积极性。
市政协委员钟应强建议在农村风貌改造提升工作中,进一步突出本土特色。他直言,在农房风貌改造提升中,一些地方忽视传统村落格局、建筑风格和乡土文化,容易出现“千村一面”同质化现象。建议肇庆积极学习借鉴外地经验,注重顶层设计,充分挖掘文化内涵,提取地域元素,坚持规划先行,突出本土特色,延续地域历史风格。要形成工作合力,遏制新增“赤膊房”。同时,还要补齐道路硬化、污水管网、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为农房风貌改造提升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多渠道发力
进一步擦亮肇庆文旅品牌
2025年春节假期,肇庆接待游客274万人次,同比增长超16%,更让人期待肇庆文旅全年的表现。肇庆文旅高质量发展同样是委员们的心之所系。
市政协委员钟传锋建议将“肇庆环星湖蓝带啤酒嘉年华”改为“肇庆环星湖啤酒嘉年华”,将其打造为城市名片。借鉴青岛国际啤酒节相关做法,主会场由市政府联合地方文旅企业主办,分会场由属地政府联合国企主办,七星岩、鼎湖山等景区实行门票优惠等。在活动中加入更多市场化元素,成立“肇庆环星湖啤酒嘉年华”联盟,动员相关业态企业加入联盟,相互优惠,形成利益共同体,提升活动收益。同时,借助央视等主流媒体优势,结合热门综艺、自媒体等,加大宣传推广力度,让啤酒嘉年华的知名度走出大湾区,走向全国。
市政协委员孙耀威建议深化利用新媒体矩阵推广模式,打造“潮肇庆”经济圈。他建议由政府举办“肇庆好网民”活动,不定期邀请新媒体资深从业人员、网红大V等,分享新媒体工作经验,在本地孵化出一批年轻优质的“好网民”,用年轻人的语言去触及更多的年轻人,关注肇庆、了解肇庆,一起让肇庆“潮”起来。
孙耀威的发言很快获得在场的市政协港澳委员姚东耀的回应。姚东耀表示,当前港澳人士回内地发展的热情高涨,希望地方政府提供相关指引,汇聚港澳力量,助力肇庆发展。
市直31个部门参加座谈会
为及时跟进办理委员们提出的意见建议,近些年的各界别委员代表座谈会均邀请市直相关部门“一把手”列席。今年参加的“一把手”最多,参与部门达31个。
市领导感谢委员们对肇庆发展方方面面提出的意见建议,希望相关部门认真梳理研究,将有益的思路转化为工作措施,推动实际问题的解决,并自觉接受监督。市委、市政府将一如既往为市政协和广大委员履职尽责创造良好环境,共同推动人民政协事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