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在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和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多办实事。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党员干部当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厚植为民情怀,走好群众路线,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以“事事上心”换来群众“处处安心”。
小事不言小,以枝叶关情之态度办好群众“心上事”。群众身边的民生事,往往涉及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问题。“一老一幼”照护、青年就业创业、安居保障……正是这些百姓生活中一件件寻常的事,处处折射出群众的所思所想,深刻体现了民情,紧紧牵动着民心。办好群众身边关键小事考验党员干部为民服务的基本功,也检验担当作为的真本领。党员干部应自觉涵养为民情怀,树牢人民至上的事业观、政绩观,紧盯群众身边事、心中实在事重点发力,以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解决群众诉求,积极从“小切口”推动解决“一件事”向办好“一类事”延伸拓展,让更多群众感受小事办好的温度。
难事不畏难,以改革创新之举措善解群众“心头结”。“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急难愁盼问题是老百姓最需要解决,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解决群众的民生问题不是挂在嘴边的“轻描淡写”,而是脚踏实地的“身体力行”。党员干部应当积极作为,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主动下沉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基层一线中去,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推动“民呼”的问题清单转化为“我为”的成效清单。要坚持把提升工作能力与践行责任担当结合起来,树立求解思维,以改革开路,用创新破局,多贴近群众,找准问题症结和关键,在攻坚克难中啃掉“硬骨头”、寻求“最优解”,有效推动工作、服务基层、惠及群众。
实事不务虚,以善作善成之行动争做群众“心上人”。民生实事,重在落实,贵在实效。从“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美好愿景,到“幼有所育、弱有所扶”的温暖承诺……一项项民生工程、一件件惠民实事,都是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都是笃行不怠实干精神的生动体现。党员干部要紧扣群众关切的焦点问题,常登群众家门,常听群众家常,常系群众冷暖,在入户走访、谈心谈话中听懂群众呼声、读懂群众诉求。坚持效果导向,扛起“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以锲而不舍的韧劲和久久为功的定力,抓一件是一件,干一件成一件,让发展更有温度、民生更有厚度。
(作者单位:怀集县诗洞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