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君子文化□ 李 乔

2025年03月26日 西江日报

  中华文明以独特的伦理智慧构建了绵延五千多年的文化传统,其中“君子文化”作为核心精神标识,既是中华文明的价值密码,也是当代文明对话中的重要思想资源,君子文化始终在与时俱进中焕发着生机。

  历史长河中的诸多典型案例,生动地诠释了君子文化的实践智慧。范仲淹“先忧后乐”的政治担当,传承了孟子“达则兼济天下”的入世精神;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哲学突破,发展出注重实践的新型君子观;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呐喊,将个体修养与家国命运紧密相连。这些不同时代的典范人物,从各自的时代背景出发,共同丰富了君子文化的时代内涵,使君子文化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在现代社会,君子文化面临着诸多挑战。功利主义对价值理性造成侵蚀,文化全球化冲击着传统认同。然而,这些挑战也凸显出君子文化特殊的现代价值。管理学中的“复盘”思维、心理学中的元认知理论,与“反求诸己”的修养功夫相互呼应。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每日三省”的实践,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轴心时代”的论述,都印证着这种古老智慧的现代生命力。

  面对现代社会的价值困境,君子文化的弹性智慧展现出独特优势。在职业领域,“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进退哲学,为当代人平衡事业追求与生命意义提供启示;在公共生活中,“和而不同”的交往智慧,为构建理性对话空间贡献方案;在全球治理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金律,为化解文明冲突贡献中国智慧。

  传统君子文化要实现创造性转化,需在三个维度取得突破:从传统伦理向公民道德转化,将“仁爱”“诚信”等价值融入公民教育,推动君子文化大众化;从德性伦理向责任伦理拓展,强化“义利之辨”中的责任意识,回应现代社会分工需求;从心性修养向制度建构延伸,借鉴传统“礼法合治”经验,将道德理念转化为制度设计。从心性修养到制度建构,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和谐”“公正”的强调,可视为君子文化的现代重构。这种转化既是对传统的继承,更是面向未来的创新。

  数字文明时代的新挑战,更需要君子文化的智慧启迪。面对人工智能伦理困境,“推己及人”的恕道精神可为算法设计注入人文关怀;在应对信息碎片化危机时,“博学审问”的治学传统能提升现代人的信息素养;元宇宙中的身份认同困惑,则可从“君子不器”的人格理想中获得启示。这些创造性转化,使古老智慧成为破解现代性难题的文化资源。

  站在文明对话的时代高度,重新审视君子文化的演进脉络,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历史遗产的传承,更是文明基因的创新。从蘧伯玉到王阳明,从顾炎武到梁启超,君子文化始终保持着“旧邦新命”的文化自觉。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深入挖掘其现代价值,不仅关乎文化自信的根基筑牢,更是为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中国智慧的关键路径。

西江日报A06A06漫谈君子文化□ 李 乔 2025-03-26 2 2025年03月2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