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航拍大岗“三八运河”。 罗昭 摄
“我是白鹤大队党支部书记孔悠多的妻子,当时大队就是他的‘家’。大搞‘三八运河’几个月,我基本是五点起床做家务,六点出发上大坝劳动,我们两个都是一直忙到晚上天黑才收工,当时3个小孩丢给家婆打理。”近日,笔者走访了当时大岗镇“三八运河”妇女代表之一,今年85岁高龄的罗月娇(上图中)老人向县专项历史资料办公室人员如是说。
在大岗镇的改河工程建设过程中,妇女们走上14公里长的两边河道沿线,虽然当时条件极为艰苦,工地上巾帼不让须眉,她们肩挑手扛、一锹一镐一担格外引人注目。她们起早摸黑、任劳任怨、不甘人后,为大岗“三八运河”改河工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世纪,白鹤村深受水患之苦。村后左侧是海拔1000多米的谠山,右侧是海拔750余米的白鹤山。每逢雨季,山洪从山谷汹涌直泻,大岗河中下游河道蜿蜒曲折,水流不畅,致使白鹤村大岗河两岸稻田连年受灾,严重时,临近收割的稻子竟颗粒无收,百姓苦不堪言。修通运河,成了解决这一历史难题的关键所在,也点燃了白鹤村群众改变命运的希望之火。
罗月娇的丈夫孔悠多,彼时担任白鹤大队党支部书记,是修筑三八运河的积极推动者,被人们赞为功劳仅次于公社书记林凡衍。孔悠多18岁参军,服役3年,退伍后投身大队工作,修运河时,他已三十出头,凭借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全身心投入到这场与自然的较量中。
罗月娇是《大岗三八运河第一、第二阶段立功光荣榜》上荣立一等功的白鹤大队社员,谈及当年修运河的经历,老人的眼中闪烁着光芒,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如在昨日。
而罗月娇,这位伟大的女性,虽已是3个孩子的母亲,且腹中还怀着第四个孩子,却没有丝毫特殊待遇,每日与其他社员一道,忙碌在工地之上。她的身影,是平凡而又坚毅的,彰显着那个时代女性巾帼不让须眉的精神。孔悠多对身怀六甲的妻子说:“你丈夫是大队党支部书记,我们夫妻俩都要模范带头,为群众树立榜样啊。”这句质朴的话语,饱含着责任与担当,也激励着他们在修运河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为了尽快完成修运河的艰巨任务,孔悠多统领全大队社员开展挖运河劳动,并与兄弟大队展开劳动竞赛。在他的带领下,孔屋生产队在第一、第二阶段荣立一等功。孔悠多无论在大队干部、公社粮所职工还是镇水委会技术员等岗位上,都始终尽职尽责、以身作则、任劳任怨。他的付出和奉献,成为了社员们的精神支柱,鼓舞着大家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
在那个物资匮乏、技术落后的年代,修运河的艰辛超乎想象。没有先进的机械设备,全靠社员们肩挑手扛;没有舒适的生活条件,大家风餐露宿。但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白鹤村的群众怀着坚定的信念,为了改变家乡面貌,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挥洒着汗水,甚至付出了生命。他们用双手,一锹一镐一担地挖出了一条希望之河,三八运河的每一寸土地,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与智慧。
“如今有这样的好日子,多亏当年白鹤村有个孔悠多这样的好支书,以及罗月娇的全力支持,孔悠多和村党支部一班人带领群众完成人工运河工程打下了基础,使群众走上了致富路。”现任大岗镇白鹤村支部书记龙杏安插话说。接着他又表示,用心用力做好村里的事,让“三八运河”精神助力新农村提升工程,引领村民发展经济:“现在村民利用有名气的猪头石山脚下‘三八运河’边,利用后有高山前有山水长流,水源充足的优势,进行养殖绿色食品青头鸭,在抖音网上直播销售,吸引了大量粉丝在网上购买。目前我们村山坑散养玉米青头鸭农场,养殖规模总面积达60多亩,为市场提供规模绿色健康的青头鸭产品。”
如今,三八运河静静流淌,它不仅灌溉着两岸的农田,更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罗月娇和孔悠多等先辈们的奋斗精神,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矗立在岁月的长河中,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勇往直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拼搏。 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传承这份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新的时代续写属于我们的辉煌篇章。
西江日报通讯员 谭上洲 罗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