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遗产是前人留给今人的宝藏,是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我们一定要完整交给后人。国务院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进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提升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考古研究水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是一项惠及中华民族各族儿女的系统性、持续性工作。我们要保护好、传承好文化遗产,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深化中华民族文化认同,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化遗产是
承载灿烂文明的文化瑰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文化遗产是承载灿烂文明的文化瑰宝,是民族历史文化的跨时空结晶。中华民族躬耕不辍,中华文明绵延不绝,中华文化在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中持续地发生、发展、传承、再创造、再传承,累积、成就了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活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与创新,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表达的基石和身份认同的锚点。中华文明文脉的延续不仅在于对文化遗产承载物的静态保护,更在于不断地对文化遗产所代表的文化符号和所承载的历史、思想、精神、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保护传承好文化遗产不仅是对民族身份和主体认知的维护,也是为中华民族建设新的文明形态奠定文化基石。保护传承好文化遗产,深入把握蕴藏在文化遗产中的精神力量,就是要保护、传承中华民族的身份、主体认知;将文化遗产继承、转化成为穿越千年历史、浓缩民族故事的时空力量,就是为中华民族建设新的文明形态奠定文化基石。这不仅是我们坚守文化独特性的重要举措,更是为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舞台上持续保持其独立地位提供了坚实而有力的支撑。
充盈中华民族精神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历尽沧桑的智慧结晶,蕴含着具有民族特色的审美取向、文化记忆、情感积淀、价值共鸣。因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协调发展,不断丰富和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一方面,要挖掘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多层次文化产品。把握好文化遗产背后的文化情感,传播好文化遗产的标识和本质,开发好文化遗产的多样性,让文化遗产本身及其传承、再创造成果与现代不同层次的人群对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以立体、深刻的文化产品充盈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实现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另一方面,要规划利用文化遗产资源,推动中华文化创新性发展。文化遗产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多层次的价值内容,要为其发展出时代新枝,增加中华民族精神结构的层次,强化中华民族文化的向心力凝聚力,整合中华文化的力量,增强全民族文化自信,坚守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好人民的精神家园,才能增强面对新征程上意识形态风险的精神力量,发展好中华文明在现代的新形态。
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感
坚定文化自信,切实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感。当今世界国际局势日益复杂,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既要有应对复杂情况的物质力量,也要有坚韧的精神力量。这需要坚定文化自信,加强人民的文化认同,将文化认同与时代需要相结合,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延伸调适到现代新境遇、新事物上,将时代特色纳入中华文化发展的架构中,形成新的、发自内心的、更紧密的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是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主体,人民始终是享用、保护、传承文化的主体。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也必然要依赖人民来实现。要将文化遗产给予人精神层面的影响转化成为人施加在事与物上面的行动,通过现代的方式来表达、诠释文化遗产,让享用文化服务、文化产品和感悟文化氛围、文化力量的人成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力量。要将文化遗产承载的形式和精神与现代生活联系起来,通过现代的个体的生活实践对文化遗产的形式和精神进行现代化、个性化的补充和重塑,既能贴近现代人的生活,增添文化活性,又能通过不同人的“解码”和重新“编码”,实现文化的重构和发展,成就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在新征程上,肩负好新的文化使命,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中,唯有以深入的文化认同转化为文化的积极行动,才能守护好自身的文化根脉,在新征程上坚持走好自己的路。
(作者单位:中共肇庆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