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要区水南镇山坑边种植的柊叶长势喜人。
文/图 西江日报记者 杨丽娟
近年来,肇庆裹蒸产业呈现出迅猛的发展态势。裹蒸生产企业不断涌现,裹蒸产业规模不断扩张,对原材料的需求也随之增多。柊叶作为裹蒸制作的关键原材料,在肇庆裹蒸的制作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日,记者多方走访了解到,我市裹蒸行业对柊叶需求量加大,带动不少种植户种植,扩大种植规模,激活柊叶“绿色经济”。
肇庆本地柊叶叶片厚大、韧性好、光滑无毛,且久煮不烂,叶香浓郁,不仅能为裹蒸增添独特风味,还具有良好的防腐性能。
“肇庆本地种植出来的柊叶与外省采购的柊叶有很大的不同。本地柊叶抗氧化性强,久放也不会变色,还有独特的清香味。”肇庆市得肇皇裹蒸粽有限公司负责人梁国柱告诉记者,以前本地农户很少大规模种植柊叶,前两三年柊叶最高卖到每斤5元,还“一叶难求”。这几年,在肇庆市裹蒸产业升级复兴工作小组的推动下,出现了一些较大规模的柊叶种植基地。市场供求相对稳定,柊叶采购价每斤2元至3元。
梁国柱说,公司每年需采购柊叶100多吨。为保障供应稳定,其与高要区水南镇对口村村级集体经济公司高要区创农种养专业合作社签订了采购协议。
记者在高要区水南镇对口村看到,山坑边、林下地,一丛丛柊叶生长旺盛。“我们这里生态环境好,森林覆盖率高达90%。气温适宜,降水量充沛,十分适合柊叶生长。”对口村委会委员卢亚六告诉记者,对口村从2023年开始规模化种植柊叶,目前已建成3个种植基地,种植面积从原来的30亩扩大到200多亩。
卢亚六介绍,柊叶属于粗放喜阴性作物,在山坑边、林下种植,不仅不占用耕地,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还让土地生“金”,多一份收益。柊叶一年采收两造,每亩柊叶产量可达3000斤。按市场价计算,每亩产值6000元至1万元,可为村集体带来可观收入。
怀集县供销社在怀集县大岗镇浪美农场,利用光伏发电板下的闲置地种植柊叶。浪美农场基地负责人周爱民告诉记者,2023年,农场在光伏发电板下种植了五六十亩柊叶,既解决了暴晒问题,又让品质和产量有保障,产值比较高。该农场计划在冷坑镇和梁村镇推广种植柊叶。
“肇庆裹蒸产业不断壮大,但作为关键材料的柊叶还没形成一定产业规模,整个上下游产业链还没完全成熟。如果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的产业链,形成良性互动,这对上下游相关产业都是很好的带动。”周爱民说,公司很看好柊叶的市场前景。
肇庆市裹蒸产业协会会长梁永雄告诉记者,本地全部裹蒸生产企业使用本地柊叶,柊叶种植规模达两三千亩才能满足需求。近年来,在裹蒸产业的拉动下,不少地方出现了一些规模种植,裹蒸产业与柊叶种植产业之间形成了紧密的联动发展。这种联动发展,不仅促进了两个产业的协同共进,还带动了上下游相关产业,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