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开的长安

2025年06月18日 西江日报

位于长安镇宝山村的双拱桥仍为村民劳作必经之桥。     西江日报记者 吴勇强 摄

  编者按

  当《长安的荔枝》掀起历史风华,肇庆封开的长安镇正以另一种姿态诉说时光的故事。这座藏于粤桂边界的千年古镇,用六座明清古桥织就岭南水乡的经纬,以谠山天湖的碧波倒映着天地诗行。

  古桥遗韵

  粤桂古驿道长安段如一条青灰色脉络,自怀集县岗坪镇蜿蜒南下,纵贯封开县长安镇全境。这条18公里长的古道途经8个村委会、60个村落,沿线错落分布着6座明清石桥,长安镇因此成为封开县古桥密度最高的区域。

  位于长安镇宝山村的双拱桥,按形制被确认为建于清代。这座纵联砌置法构筑的石桥呈南北走向,双孔桥拱由石灰岩长条石垒砌,20米桥身横跨谠山来水,顶宽3.35米的桥面曾承载数百年马蹄声碎。该桥作为长安镇唯一存世的双拱古桥,于2003年被公布为封开县文物保护单位。

  相较之下,长安镇西山村委会水泥村道旁的逢铺桥则以粗犷之姿独树一帜。这座三墩两孔石桥以6条花岗岩巨石飞架而成,11.65米桥面下,见证了明清时期两广三地的交通往来:西通广西贺州的铺门镇中心、铺门镇扶隆村和封开县长安镇的西山村,南通长安镇的长伟村,东南方向则连接双拱桥的驿道,北抵清光绪年间重修的罗坎亭。据当地居民口述相传,抗日战争时期,日本投降士兵曾从此桥撤往广西。

  据悉,长安镇之所以幸存较多明清时期的古桥,与该镇曾经是古代两广地区重要商贸通道的必经之路有关。1952年以前,现在的封开县南丰镇还是开建县城,商贾繁华。与长安镇交界的怀集县属广西管辖,长安镇是两广往来的必经之地,因水网密布而桥梁林立,成就了“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商贸传奇。

  谠山叠翠

  谠山又名忠谠山,海拔1175米,是谠山山脉北段的最高峰,也是怀集县与封开县的分界点,谠山的主体在封开县境内。谠山山体呈南北向展布,长约16千米,宽约5千米,以谠山山顶为界,北部为寒武纪的变质岩,南部为燕山岩浆活动四期形成的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

  《开建县志》中就对谠山有过这样一段描述:忠谠山,周80里,层峦耸翠,岚气萦环,顶有白鹭池,广圆十里,四时不竭,古人居此,多谠直之言,故名。旁有龙门山,崖石为门,下有石鲤跳跃之状,游人多有留题。

  山顶白鹭池(今称天湖)更以奇幻水色冠绝封开:湖光随视角流转,或湛蓝如宝石,或碧绿似翡翠,1969年至1970年间,长安人把白鹭池建为谠山水库,后改建为谠山一级、二级、三级电站。

  明代贡生陈显以诗笔为谠山注入文脉精魂,其“黛色出云初染碧,山光过雨远凝青”的吟咏,令白鹭池、读书台等景致跃然纸上,流传千古,“忠谠凝岚”自此成为封开山水文化的精神符号。当松影倒映天湖,当古桥静卧碧波,封开长安镇正以地质史诗与人文长歌,续写着属于南粤大地的千年叙事。

  见微

西江日报A08A08封开的长安 2025-06-18 2 2025年06月1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