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日报记者 李考考 通讯员 谭其铭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如何落实?如何将法治力量融入百姓生活中?在四会市城中街道沙尾社区的老旧街巷里,一个以“大党委”为纽带的检察服务共同体给出了回答。
2024年10月,广东检察系统全面启动“强基工程”,以省院主导、市院主抓、基层院主责的“三位一体”机制,推进“家门口、作示范、走前列”的基层院建设目标。蓝图之下,关键在落实。
四会市人民检察院精准落子——深度融入街道“大工委”和社区“大党委”格局,以机关党委与沙尾社区党总支部结对共建为轴心,撬动资源重聚。检察官作为兼职委员走进社区“大党委”议事平台,使法律资源成为社区治理的一颗关键棋子,沙尾社区近2万名居民迎来“家门口的检察院”。
专业服务穿透基层“神经末梢”。社区“大党委”议事厅内,涉及党建、治理、服务事项的协商不再止步于常规行政视野。检察官嵌入机制让司法智慧实时参与决策前置评估,例如社区改造协议中的法律风险提示、帮扶政策制定的权益保障强化。资源统筹由此升级为“法理情”兼备的系统支持,治理链条实现闭环增效。
同时,四会市检察院以检察志愿服务队为先锋,与社区干部结成“民生搭档”深入网格,成为行走的法治“触角”:他们不仅解答群众房屋产权继承、邻里纠纷调解等“疑难杂症”,更将法律咨询窗口流动至楼栋之间。“检察官来了,扯皮的事少了,很多疙瘩在门口就解开了。”社区党支部书记陈秋城欣喜地告诉记者。
2022年,沙尾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在走访排查中,发现一名未成年人,其父亲、祖母祖父相继离世,其继母与同父异母妹妹失踪,成为事实孤儿。亲人的相继离世失踪,对其精神造成沉重的打击。2023年又因一次事故导致其出现胆总管损伤,身体出现严重健康问题,多次被下达病危通知书。四会市检察院与沙尾社区结对共建后,立即启动社区“大党委”平台,协同公安部门跨省寻回生母重续亲情纽带,引入司法程序解决纠纷赔偿,协助办理低保托底生活保障。被检察院呵护的少年重获生机,其母亲送至四会市检察院“体恤民意 为民解忧”的锦旗,生动彰显了司法对个体命运护佑的动人之处。
“资源活了,民心暖了,我们工作也更有底气和章法。”陈秋城告诉记者,当检察官成为社区“大党委”中的法治坐标,当司法专业深度下沉参与协商共治,民生问题的解决便打通了“最后一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