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载体。近日,省委书记黄坤明在肇庆调研时强调,要提升城市品质,焕发岭南名城新光彩,加强对历史建筑保护修复,注重活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切实用好红色资源,着力打造人文之城;大力弘扬“岳山造林”光荣传统,持续推进绿美生态建设,推动旅游提升品位、丰富体验,着力打造山水之城;以优化布局、提升功能为牵引增强城市集聚力,着力打造活力之城。着力打造人文之城、山水之城、活力之城,既是省委对肇庆城市建设的殷切期望,也是对肇庆城市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更是肇庆加快打造珠三角新增长极、粤港澳大湾区面向大西南门户枢纽的必然要求。全市上下必须深刻理解打造人文之城、山水之城、活力之城的深刻含义、鲜明特征和实践要求,建设更高质量的、彰显岭南特色的高品质新都市。
“人文之城”是指一座将人文精神、文化底蕴、现代文明与市民生活深度融合的城市。肇庆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曾是西江流域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既是岭南土著文化和广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中国传统文明与西方文明交汇最早的地区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2230多年,广府文化、岭南文化、宋文化、包公文化等相互交融、兼收并蓄,这让肇庆建设人文之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现实基础。我们要加大力度深挖历史文脉,大力挖掘和传承深厚的历史文化,把保护历史文脉有机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之中。要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和最小干预原则,加强对历史古建筑、古街古巷保护修复和活化利用,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推动特色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山水之城”体现山水人城融合共生、互相促进的要求。肇庆“山湖城江林泉峡”融为一体,森林覆盖率排在珠三角城市首位,是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城在山水中,人在画卷里。建设山水之城是推动生态保护和城市建设互相促进的应有之义,更是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发展双赢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大力传承弘扬“岳山造林”光荣传统,持续推进绿美生态建设,广泛发动干部群众见缝插绿、见空增绿、宜绿则绿,以一个个活力十足的“绿色细胞”构筑起一片片生机盎然的“绿美矩阵”,让肇庆大地山更绿、水更清、家园更美好。要积极探索“生态+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以生态保护为根基,以文旅融合为纽带,创新推动、乡村旅游协同发展,培育更多旅游新业态,打造更多旅游消费新场景,推动旅游提升品位、丰富体验,走好走实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绿色发展之路。
“活力之城”是对一座城市在开放程度、创新力度、年轻热度和市场活跃度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建设活力之城,要求肇庆必须要有宜居的城市环境、宽松的创业环境、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蓬勃的经济活动和集聚年轻人的吸引力等,成为“全龄友好、全民友好”型城市。我们要持续优化城市功能,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和城市生态修复,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完善城市公共服务,提升城市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水平,优化城市消费环境,以优化布局、提升功能为牵引增强城市集聚力。要加快提升城市开放水平,以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牵引,深度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共建“一带一路”,持续深入实施“五外联动”,塑造对外开放新动能新优势。要持续优化城市创业就业环境,在强化就业政策支持、优化公共就业服务、激发创业创新动能等方面持续发力,加快打造青年型城市,让城市成为奋斗者的逐梦舞台。
山水万程,步履不停;笃志前行,虽远必达。只要凝心聚力、久久为功,一项一项抓落实、一步一步往前推,我们定能以加快建设人文之城、山水之城、活力之城为抓手,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共同书写打造岭南特色高品质新都市的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