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秦 健

2025年07月16日 西江日报

  体制顺、机制活,则人才聚、事业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这为进一步破除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充分释放人才创新活力,指明了方向与路径。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人才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性支撑。没有高质量的人才,就难以实现创新,更谈不上科技引领。没有科技现代化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最大限度把广大人才的报国情怀、奋斗精神、创新活力激发出来,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强化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才支撑。

  实践证明,体制机制改革是激发人才动力、构筑人才制度优势的关键之策。这既是对现行人才政策的优化升级,更是对未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远布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既要坚持问题导向,高度关注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痛点所在,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又要着眼长远,在选才、育才、用才上持续下功夫,进一步释放人才活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

  着力做好放权松绑“减法”。人才怎么用、如何用好,用人主体最有发言权。一方面,坚持真授权、授到位。尊重用人单位意见,厘清“需要”和“实际”,坚持试点先行,强化规划、指导、协调、服务、督导,并逐步扩大突破范围,实现精准赋权,推动用人单位可自主决定的事项全部自主决定。另一方面,确保接得住、用得好。压实用人单位主体责任,厘清权责边界,确保对下放的权力能接住、用得好,推动制度优势转化为人才效能。

  着力做好激励赋能“乘法”。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核心在“用”。一方面,完善公平竞争机制。在重要项目课题、技术攻关中推行“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模式,打破论资排辈、人情关系、利益捆绑等桎梏,让有能力的人挑头干,做到“谁有本事谁上”“谁能干成奖谁”,为人才搭建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另一方面,完善正向激励机制。持续优化人才的薪酬、福利待遇、奖励制度,建立体现岗位价值、能力素质、业绩贡献的薪酬体系。赋予高校、科研院所更大的收入分配自主权,在科研人员中开展多种形式的中长期激励。

  着力做好破除机制障碍“除法”。障碍不除,发展不顺;常规不破,大才难求。一方面,克服人才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官本位”倾向,提供有温度的管理方式。推动科研经费管理改革,推广“负面清单+包干制”管理制度,推行有利于人才创新的经费管理、使用、审计方式,充分尊重智力劳动价值和科研规律。另一方面,推行精细化人才评价。树牢破“五唯”导向,完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坚持以“用”为主,在现有的政策框架下,建立适合自身发展和人才特点的科学评价体系。

  着力做好关爱人才“加法”。要重视人文关怀、情感交流,落实好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注重从人才身边事、贴心事、具体事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从住房、入学、就医等“关键小事”破题,打通人才服务“最后一公里”,着力解除各类人才的后顾之忧,提供精细化服务,提升其幸福感和归属感。

西江日报A06A06深化改革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秦 健 2025-07-16 2 2025年07月1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