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制定实施中央八项规定是我们党在新时代的徙木立信之举,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十年不够就二十年,二十年不够就三十年,直至真正化风成俗,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当前,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正在全党开展。党员领导干部更加需要冲锋在前,发挥“关键少数”的示范作用,带领广大党员形成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推动实现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化风成俗。
从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通报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可以看出,部分地方的作风建设仍存在“上热中温下冷”“抓一抓就好转,松一松就反弹”等问题。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化风成俗任重道远。“风成于上,俗化于下”既需要“关键少数”示范带动,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头雁效应”,也需要将好的作风层层传导至全党上下,发挥“涟漪效应”,才能以作风之变凝聚发展之力,让好作风凝聚人心推动发展。
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化风成俗,首先离不开制度的刚性力量。近年来,从中央八项规定到基层减负清单,从“四风”问题专项整治到“小微权力”监督制约,制度建设已成为作风治理的重要抓手。丰富的治理实践表明,制度约束必须兼具精准性与可操作性。通过学习教育的深入开展,既要针对“文山会海”“过度留痕”等老问题建章立制,也要对“电子外衣下的形式主义”等新变种及时响应、作出回应。同时,监督机制也需从“事后追责”转向“过程防控”和“全程遍及”。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当下,“红头文件减少,但白头便函增多”现象的出现,也在不断警示着我们需强化制度的执行力以及制度执行的穿透力,以避免“稻草人效应”。唯有让制度长出“牙齿”,才能使党员和领导干部面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实现从“不敢”到“不能”再到“不想”的真实转变。
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化风成俗,同样离不开内在的文化滋养。制度约束是外因,文化滋养才是内因,是内在的动力源泉。作风问题的深层症结在于价值观错位,这正是化风成俗的本质指向。这就意味着化风成俗要将“清正廉洁”“务实为民”等理念转化为党员干部的认知共识和行动自觉。当崇廉尚俭成为社会环境的主流导向、成为社会评价的重要标尺,党员干部自然会主动对标,这正是化风成俗的关键所在。
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化风成俗,还需要营造良好生态。作风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让优良作风成为无需提醒的自觉和主动,实现从“治标”到“治本”的长效转化,构建起“不想”“不敢”“不能”的良好生态。长期以来,作风建设在部分地区和部门被视为“虚功”,这警惕我们作风建设需成为治理常态。推进作风建设化风成俗,实则是实现从“要我做”变为“我要做”、从“被动遵守”转向“主动践行”,让优良作风成为党员干部的本能反应,发挥正向激励作用,形成优良之“风”,保持习惯之“俗”。
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化风成俗,最终要落脚于行为自觉。既需雷霆手段的刚性约束,也需春风化雨的文化浸润,但最终要落脚于广大党员的行为自觉。基于此,抓好“关键少数”尤为重要,必须压实“一把手”责任,实现以上率下的躬身践行。但若仅依赖少数人的自觉,作风建设易成“无本之木”。作风建设的生命力在于融入日常治理的“毛细血管”,尤其要注重青年干部的“第一粒扣子”教育,帮助基层干部系好“扣子”,养成“化制度为日常”“化监督为共识”的清廉习惯。只有多管齐下、久久为功,实现从“不敢腐”的震慑到“不能腐”的约束,进而升华为“不想腐”的信仰,才能真正让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到达“日用而不觉”的化风成俗境界。
风气养成重在日常教化,作风建设贵在常抓不懈。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化风成俗,要通过学习教育为化风成俗建章立制、奠定基础,同时还要持续用力、常抓不懈,做好日常教化、习惯养成、贯彻执行、强化监督,直至“风”起“俗”涌、“风”成“俗”定。
(作者单位:肇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