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业发展辩证法中找好县域经济突围之道

□   高 健
2025年07月17日 西江日报

  据《西江日报》报道,位于肇庆新区临港产业园的广东国色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总投资达3亿元的项目,从动工建设到正式投产仅用一年多时间;鼎湖区永安智能装备产业园建成仅三年多,已累计引进优质项目70余个,其中近50个已落地建设……这些产业建设成果展现了鼎湖区、肇庆新区产业发展的加速度。

  短短几年间,鼎湖区、肇庆新区工业投资年均增长36.9%,规上工业增加值连续36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对GDP贡献率高达87%,这一组亮眼数据背后,折射出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活力。近日,省委书记黄坤明到肇庆调研时强调,要坚持从产业、县域和区位中挖潜能、找增量,多措并举提升发展能级。对于如何挖潜能、找增量、加快县域发展,鼎湖区、肇庆新区的实践颇具启示意义:在新发展格局下,县域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把握产业发展的辩证法,在“快与慢”“大与小”“新与旧”的辩证统一中找到自己的突围之道。

  快与慢之间见定力:既要招商引资的“加速度”,更要产业培育的“持久功”。比一味追求速度和数量更可贵的是,鼎湖区、肇庆新区没有陷入“捡到篮子里都是菜”的招商困境,而是保持产业定力,围绕主导产业精耕细作。招好商必须打破县域经济“饥不择食”的招商困局,要有“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战略耐性。产业发展如同育苗,既需要温室加速成长,更需要适宜土壤持续滋养。两区组建专班全程跟进的“贴身服务”,既加快优质项目落地成长,同时打造高质量产业平台的“长远布局”,营造良好发展生态,而这正彰显了两区对“持久功”的注重。

  大与小之间谋格局:既需要龙头企业的“顶天立地”,也离不开配套企业的“铺天盖地”。鼎湖区、肇庆新区的产业版图,一个显著特点是形成了“龙头引领、链式发展”的格局,发挥希音、京东等龙头企业“链主”作用,带动配套企业落户。龙头企业如同参天大树,为中小企业遮风挡雨;配套企业如同灌木草丛,滋养产业生态多样性。这种“大中小”融通发展的格局,正是现代产业体系的理想形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两区8万产业工人和即将新增的3万个就业岗位,形成了人才与产业互哺的良性循环,破解了县域经济发展中“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

  新与旧之间求突破:既要传统产业的“老树新芽”,更要新兴产业的“源头活水”。鼎湖区、肇庆新区的产业图谱中,既有电梯装饰材料、精密钣金加工等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实践,也有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新兴产业布局。在“百千万工程”引领下,两区没有抛弃传统家底,而是通过技术创新赋能传统产业;没有盲目追逐风口,而是立足自身优势培育新兴产业。这种实事求是的转型智慧,为县域经济如何避免“转型陷阱”提供了有益借鉴。

  实践告诉我们:县域经济的突围之路,不在盲目模仿一线城市的“高大上”,而在找准自身定位的“专精特”;不在短期政绩的“快闪秀”,而在长期培育的“耐力赛”;不在单打独斗的“独角戏”,而在协同发展的“大合唱”。这才是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突围之道。

西江日报A02A02从产业发展辩证法中找好县域经济突围之道 2025-07-17 2 2025年07月1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