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世斌在为退役军人办事。受访者供图
西江日报记者 潘粤华
通讯员 伍文颖
大学毕业后,主动投身乡村振兴一线,成为首批乡村振兴志愿者之一;一年后,怀揣家国情怀应征入伍,成为守卫蓝天的军人;退役归来,再次选择扎根基层,在退役军人服务站续写奉献篇章。广宁青年李世斌,用赤子之心表达着对家乡的热爱,用青春书写服务基层与保家卫国的双重答卷,用经历诠释了新时代青年对责任的坚守与使命的担当。
2021年,从大学毕业的李世斌看到首届广东高校毕业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行动志愿者项目在家乡广宁招募的信息。“得知家乡招募乡村振兴志愿者,我觉得这是将所学知识回报故土的机会。”回忆起最初的选择初衷,李世斌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初入基层,繁琐的群众工作让李世斌倍感压力。但在工作队前辈的指导下,他逐渐掌握了与群众沟通的技巧,深刻体会到“基层工作最需耐心”的真谛。“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只要有耐心,再繁琐复杂也能进行任务分解。”这段经历,让李世斌从青涩学子蜕变为能独当一面的基层工作者。
2022年,一个偶然的契机,让李世斌的人生轨迹发生了重大转折。“父亲曾是火箭军战士。受他影响,我从小就崇敬军人,一直想当军人。”李世斌告诉记者,2022年,在完成一年的基层服务后,他通过两次体检终圆军旅梦。
面对人生的重大抉择,父亲的身影是最清晰的指引,家人、同事的全力支持更让李世斌义无反顾。乡村振兴的舞台给了他历练,军营则承载着他报效祖国的赤诚。从自由度较高的志愿者到纪律严明的军人,他经历了巨大的角色转换。新兵连的体能冲关,和战友维护战机,李世斌全身心投入军旅生涯,用不断刷新的成绩单收获成长勋章。在某空军航空大学担任机务兵的日子让他刻骨铭心。2023年航空开放日,他维护的“战鹰”翱翔天际,观众的惊叹与欢呼让他第一次深切地为“解放军”三字自豪。
两年军旅生涯,带给李世斌的不仅是体能的提升,更是精神的重塑。从“等着事情来”到“有事主动上”,他学会了担当与责任。“入伍誓词中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在经历了部队的淬炼后,我有了更深的感悟。”李世斌一直坚信,“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
当退役的钟声敲响,李世斌再次将目光投向基层。广宁县宾亨镇退役军人服务站的一个岗位,像磁石般吸引了他。既是退役军人,又有基层服务经验,这双重经历成为他撬开门锁的“钥匙”,最终如愿入职上岗。
在服务站,李世斌的经历成为独特优势:作为大学生志愿者,他熟悉基层工作流程;作为退役军人,政策的理解因亲身经历而透彻,一句“战友”瞬间拉近心与心的距离。他能为年轻退役军人提供职业规划建议,也能为那些向往军营或思考退役后路的大学生,提供宝贵的经验参照。
“我要把部队‘平时多流汗’的精神带到基层,当好退役军人的‘服务员’。”回望来时路,从乡村振兴志愿者到蓝天卫士,再到退役军人“服务员”,每一次选择,都成了李世斌生命里最好的馈赠。他说,将始终秉持“虚心、耐心、细心”的工作准则。无论身处哪个岗位,只要保持“不怕苦、能吃苦”的信念,就能在平凡中创造不平凡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