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阳》杨琳 著天津人民出版社二〇二二年十月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十七岁时离开家乡,到长安求取功名。重阳佳节,目睹他人阖家团圆,遂写下此诗,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那么,我们对重阳节的印象是什么呢?老人节?登高节?还是菊花?历史上的重阳节究竟是一个什么性质的节日?在《重阳》这本书中,作者打捞两千年来的重阳轶事,为大家解开记忆绳结中积淀千年的重阳之美。
杨琳,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导、传统节日民俗学家。此书是为国人量身打造的传统节日知识读本。重阳历史悠久,节俗丰富,是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本书中,作者分三大板块详细介绍了重阳的多种起源、历时两千多年的流变、古今中外的各种节俗与现状,以不同时间、地区的风俗活动、历史典故、诗词歌赋、民间传说穿插其中,辅以精心挑选的近50幅彩插古图,挖掘传统文化中蕴藏的至数之理,展示自然造化终极的壮观,带你在传统节日里体悟中式生活的时间之美。
关于重阳节的起源,有四种解释,即求寿说、尝新说、避邪说、大火星祭仪说。求寿说中,曹丕在《与钟繇书》中提到“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体现古人对重阳节追求长寿的期许。尝新说认为九月初庄稼成熟,人们选择九日这天举行尝新活动,渐成习俗成了节日。大火星祭仪说指出中国古代曾根据大火星的运动规律来生产生活,认为重阳节源于祭祀大火星隐退的仪式。避邪说影响最大,不同时代、不同地方的人们过重阳节时,都用“辟邪”“禳灾”“逐疫”“避灾”等词语表述行为动机。
对起源的探究,让大家看到传统节日在形成过程中与古人生活、信仰的紧密联系。东汉至南北朝时期,后世重阳节的各种习俗已基本形成,如采摘菊花、登高宴饮等。唐宋时期沿袭南北朝的射箭传统,每年九月九日皇帝都要赐朝中百官举行射箭比赛。元代统治者采取歧视政策,所以元代士人的重阳节不像前代的文人那么快乐。明代沿袭元代的祭祀制度,也在三月三日和九月九日通祀三皇。民间在重阳节所祭的神灵很庞杂。民以食为天,跟农作物关系最大的是土地,所以祭祀土地神的现象比较普遍。
在现代,重阳节被赋予新的意义——老人节,这一转变体现传统节日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自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很多地方政府将重阳节定为当地的老人节,举办多种形式的敬老助老活动。如从1987年起,每年的敬老日北京市政府都要举办登山、游园活动,参加者达数十万人之多……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从国家层面确立重阳节的敬老内涵。传统节日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适应社会需求,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书中,对重阳节节令风物的描写精彩纷呈。登高宴饮作为重阳节最具代表性的习俗,延续至今。作为重阳节应时食品的重阳糕,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制作讲究,常做得色彩斑斓,是纳福祈祥的民俗心理的物化表现。茱萸被视为辟邪之物,古人有佩戴茱萸的习俗,希望借此驱邪消灾。而菊花,不仅因其在秋季盛开的姿态受到人们喜爱,更因其具有药用价值,被赋予延年益寿的寓意。赏菊、饮菊花酒等活动成为重阳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人墨客也常以菊花为主题吟诗作画,赞美其高洁的品质。
杨琳以学者的思想高度和文化深度完美解读重阳节俗,从先民的生活里撷一缕传承的烟火气,在节俗中挖掘民族性格的脉络,让大家感受专属于中国人的独特生活美学,体悟中国人生生之韵的传统时间美学。重阳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内涵,它是我们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识之一,也是增强民族自信心与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我们要重视传统节日,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