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阅读不在于读完多少书,而在于有多少书真正进入你的生命。”阅读本质是思想交融与好奇心的满足。可是我们常遭遇这样的窘境:文字如流水般滑过眼前,脑中却没有什么感觉——这“不求甚解”的尴尬,使文本与读者之间产生了一道无形的鸿沟。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其实是惧怕抽象的思考的,而人的好奇心也非常脆弱,容易消失。最有效的阅读,就如最理想的学习,应发生在“最近发展区”——在大脑“舒适区”之外、踮起脚尖“跳一跳”才能够触及的领域。它牵引我们步入新知,而不让思维迷失。遗憾的是,茫茫书海,我们相遇的多数书籍,或过于浅显(在舒适区内),或过于艰深(远在发展区之外),能找到精准落入这“黄金地带”的,实属一种难得的缘分。
所以,面对那些如天书般难解的文字(无论是《非理性的人》的深邃哲思,《百年孤独》那令人晕眩的长串人名,还是《瓦尔登湖》那看似平淡却难以共鸣的意境),强求自己“硬啃”,可能事倍功半甚至是一场徒劳,而且容易滋生自我怀疑和挫败感。这时,放下执着,坦然“翻一翻”,然后置于一旁,这何尝不是一种智慧。正如无法理解一首晦涩的诗歌,我们也无需懊恼,人间诗篇浩如烟海,去找适合自己的便是了。
在与一些教师朋友交流中,他们也遇到类似的情形,特别是对某些译本,他们也怀疑翻译的水准,原著真的如此生涩拗口的吗?苏霍姆林斯基的原著是多么平易,讲的道理也很实在,但为什么翻译过来就变了味了呢?
因此,特别能理解张文质老师所说的“身边有好书”的珍贵。一本真正适合自己的书,如同一位良师益友,能引领心灵走向远方。周国平描绘的爱书人痴态“藏书多得一辈子读不完,可是,一见好书或似乎好的书,还是忍不住要买,仿佛能够永远活下去、读下去似的。嗜好往往使人忘记自己终有一死。”其内核,正是对那灵魂共振之书的不懈追寻。对于真正走入“最近发展区”、触动心弦的书,我们应当专注精读、勤做笔记、书写感悟、尝试践行……融入其中,才不负这场相遇。然而,如何努力了,暂时没什么收获,亦不必强求。阅读的障碍,原因并不全在自己:作者的表达方式,自身思想的深度,甚至只是时机未到,等等。只能是说读者与作者“神交”的缘分还未到——阅读,也要讲究一份“水到渠成”的机缘。
作家张平指出:“毕其一生,要读完书海中的一滴,亦无可能……要读能打动你、感染你的书。”我们常听到“一生必读的几本书”“一生必去的景点”“必看的几部电影”等,这多是商业的喧嚣和群体的盲从。书海无涯,阅读,与自己的人生一样,归根结底是个人化的旅程。唯有以“己”为舟,才能驶向心灵深处,找到那真正值得停泊的港湾。所以,人生之中,唯有一本书,是每个人终其一生都无法回避,且必须倾尽全力去“阅读”的,那就是——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