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要区小湘镇汉塘村形成较完整香云纱产业链

“黄金纱”助村民增收致富

2025年09月15日 西江日报

工人们正在晒纱。

  文/图 西江日报记者 杨丽娟

  种植和加工薯莨,晒纱、染整、过泥、销售……在高要区小湘镇汉塘村,香云纱已形成一条较为完整的产业链。而随着过泥工序的引入和优化,该产业更是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激活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9月伊始,天气晴好。在高要区小湘镇汉塘村香云纱基地,工人们正忙着晒纱、染整、过泥。晒场上,他们将染整好的香云纱平摊在草地上,约半小时后,将晒干的纱收起,重新浸泡到薯莨汁水中,再次拿到草地晾晒。

  “这样反复做二三十次,整个流程需要大半个月。完成晾晒和染整后,就可以进入过泥工序。”工人黄师傅告诉记者,他在基地工作已有十余年。去年,香云纱制作增加过泥工序后,基地的用工增多了,产能也提上去了。

  在晒场下方、靠近山边的水库处,有一座现代化的厂房。走进里面记者看到,当香云纱经过过泥机器的滚轮平台,河泥被精准打在上面,一旁的工人随即用扫把将其均匀摊开,确保每一处纱都覆盖上河泥。接着,让这些纱静置30至50分钟,待河泥中的铁离子与薯莨单宁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黑色鞣酸亚铁沉淀,再将上面的河泥洗净拿去晒干,进入下一步的设计工序。

  “香云纱的过泥工艺是其制作过程中最关键的步骤之一,决定了面料最终的色泽和质感。”汉塘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礼洪告诉记者,该村的河泥经过了数次专业检测和反复试验,结果显示它们未受污染,是香云纱过泥的最佳选择,做出来的香云纱品质更好。

  过泥工序的完善,直接促进了汉塘村薯莨种植规模的扩大。“香云纱的制作以薯莨的汁液为主要染料,随着过泥工序对薯莨需求的增加,其种植面积也不断扩大,已从原先的60亩发展到现在的600多亩。”陈礼洪告诉记者,汉塘村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动村民利用闲置地种植薯莨,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并回收薯莨,带动了300多户农户种植,为村民带来可观的收入。

  此外,伴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香云纱产业基地用工需求也不断扩大,目前已有工人超160人,有效带动了村民就业。

  “以前大家靠打零工赚钱,每个月收入不过两千元左右,现在靠种植薯莨和在香云纱产业基地打工,每个月的收入能有七八千元,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了!”村民张女士高兴地说。

  据介绍,为提升香云纱的市场竞争力和节约生产成本,近年来,汉塘村致力完善产业链,实现了原材料种植、生产、展示、销售等环节的全覆盖,减少了中间环节的成本。

  汉塘村还通过大力搭建电商平台,建成香云纱制品工艺流程展示馆和乡村振兴摄影创作基地,以及策划村潮大秀等,大大丰富了该村的文旅资源,带动各地游客前往参观游玩,进一步打响汉塘香云纱品牌,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

  “香云纱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基地周边餐饮、民宿业的发展。如今,村里的农家乐由2家发展到了4家,还有公司计划在这里发展民宿。”对于香云纱产业及其带动的乡村发展,陈礼洪充满了信心。

西江日报A06A06“黄金纱”助村民增收致富 2025-09-15 2 2025年09月1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