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底下,突然感到头晕乏力、精神不振……小心!这可能不是普通中暑,而可能是“热中风”的警报。什么是“热中风”?它有什么症状?
“中风”是卒中的俗称,“热中风”是指在高温天气(气温超过32摄氏度)下出现的卒中事件。研究表明,极端高温天气和极寒天气都会增加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根据卒中引起的出血或缺血的异常状态,一般可将其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热中风”中的大多数属于缺血性卒中。
“热中风”的发生机制包括血液浓缩、血管失控及血压波动等。在炎热天气下,人体出汗增多,血管扩张明显,若水分补充不及时,容易导致血容量不足,在血液浓缩的情况下,血小板易于聚集,这会增加血栓的形成风险。而高温容易导致人心情烦躁、易怒,从而引发血压波动,也可能诱发卒中。
另外,夏季频繁进出空调房间或让冷风直吹头面部,会使血管迅速收缩或扩张。老年人的血管弹性较差,受冷刺激易引发血管痉挛。这些因素相互叠加,导致高温天气成为卒中发作的重要诱因。
“热中风”本质上是卒中的一种类型。它是在高温环境下发生的脑血管意外,一般表现为突发的局部神经功能缺损,如偏瘫或偏身麻木(一侧肢体明显);言语表达障碍,或理解困难、言语含糊;口歪眼斜或流涎,步态不稳。
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可能会引起脑血管狭窄,这些疾病可能是诱发卒中的先决条件。
太阳直射下进行长期的户外活动,可能带来脱水风险。有些老年人怕吹风,在高温天气不使用风扇或空调,也可能面临脱水风险。长时间过度依赖空调或空调温度过低,导致室内外温差过大,也会导致血管不规律收缩与扩张、血压升高,进而增加卒中的发生风险。
市民如何远离“热中风”?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慢性病,按时服药,定期监测相关指标,控制病情进展。务必戒烟戒酒,坚持健康饮食原则,多吃蔬菜和水果,减少摄入高脂肪、高盐、高糖食物,作息规律,确保充足睡眠,切勿过度劳累。
高温天气下,人容易情绪波动,务必保持心态平和,避免情绪剧烈波动引起血压波动。高温天气下,即便不感到口渴,也应主动多次、少量饮水,以防发生脱水现象;户外活动出汗较多时,尤其要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尤其是每日10-15时在户外活动时;高温天气时应适当使用风扇或空调降温,将室内温度控制在25~28摄氏度,并定时通风换气。
遇到“热中风”,卒中发生后的4.5~6小时是救治的黄金期。在等待救护车到来时,应注意使患者保持平静,避免情绪激动,禁食、禁水,以防窒息。及时、高效的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减少病死率、致残率的关键。
稿件来源于健康中国